01
快放寒假的时候,舍友皱着眉说,越临近回家的日子,自己越焦虑。
我问为什么?
“因为我一点都不想干家务,我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过了会,她又补充了一句:“我真的希望能永远不要长大啊。”
这种“不想长大”的念头,大概每个人都会有过。
比如在看到爸爸身体不好时,在发现奶奶已经很老时,在你要忙着照顾家人时……
你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长大的准备,还是个宝宝,怎么突然间就被推到了那个应该要去承担的角色上呢?
同时,也好像并不会有什么人来教你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处理。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可怕的事。每个人都是磕磕绊绊地摸索着长大的。
最可怕的是,你因此而排斥“人终将会长大”的这个现实,拒绝让自己去用成年人的方式去和这个世界相处。
02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故事《彼得潘和温迪》吗?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
那个人,只能是彼得潘。
成为彼得潘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的幻想,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所以他们还是选择了长大,去承担应有的责任。然而,真的有一些人仍固守在过去的幻想中,最后患上了“彼得潘综合征”。
心理学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了“彼得潘综合症”的概念,它指的是“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
即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却还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他们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回报别人。”
其身上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对青春的理想化和对成年世界的拒绝。在他们看来,成人的世界充满了问题,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一直享受未成年人的特权。
比如一代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他曾公开表示自己患上了这种不想长大的“病”。
不过,彼得潘综合症没有被DSM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 它只是一个流行心理学的概念。
03
Kiley认为,有6个特征可以基本涵盖这一人群,他们可能只具备其中的1-2项,也有可能具备所有6项。
①缺乏责任感
他们无法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等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②焦虑
他们的焦虑大多源于原生家庭中的紧张气氛,而这种焦虑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会倾向于逃避问题,假装问题不存在。
③孤独
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会觉得很孤独,希望有人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自己可能会不断寻求归属感。
④性别角色的冲突
这一点特别针对男性。很多有着彼得潘综合症的成年男性会试图把自己的这一面隐藏起来,拒绝承认自己的感受,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坚强,表现出所谓的大男子主义;但在亲密关系中却有情绪化和脆弱的极端扩大化表现。
⑤自恋
他们会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主动关心别人,反而会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⑥沙文主义
这里主要指代男性,类似我们常说的大男子主义。他们没能建立起对女性的足够尊重,也无法建立起平等的亲密关系,甚至可能在关系中出现对女性的身体或情绪虐待。
图片来自网络04
如果你是这样的“彼得潘”,该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永无岛存在着,问题也不会在你选择逃避后就会自动消失。
其次,你要学会发现成年世界里的好处。它是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曾经看过徐静蕾参加的那期《开讲啦》。
有人问她想不想回到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她说:“一点儿也不想回去,我觉得自己是越长大越好,比小时候好太多了。那是死活不能回去的,走过不自信的青春,我才发现越长大越美好。”
另外,你也可以求助于身边的人,让对方帮助你改变。
提出了“彼得潘综合症”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Kiley在之后也坦承,自己曾经就是彼得潘。他结了好几次婚,永远都在追逐年轻的女孩,晚年还写了一本书叫《Living Together,Feeling Alone》。但还好,在去世前的几年,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帮他走出了“永无岛”,让它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05
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都没有容易二字。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拒绝长大。
没有人可以给你依靠了,那你就努力变得更强大一些,强大到足够让自己有安全感。
没有人可以给你力量了,那你就学着去感恩,去发现一些小确幸。
而这一切,都要从你不再拒绝长大开始。
记得,你要相信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哦。
用这样一句话结尾:“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共勉。
参考文章:公众号KnowYourself《一种叫做“不想长大”的病》
你好,我是成长中的王小青,很高兴认识你。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