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约四策略 ——
-
删除
——去掉所有不必要的按钮,直至减到不能再减 -
组织
——按照有意义的标准将按钮划分成组 -
隐藏
——把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按钮安排在不可见的地方,避免分散用户注意力 -
转移
——只保留具备最基本功能的按钮,将其他控制转移到另一设备上,从而将复杂性转移
—— 【删除】 ——
1)简化设计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删除不必要的功能
传统观点认为,功能越多,能力越强
传统观点认为功能多的产品能打败产品少的产品
——事实上,功能越少的的产品往往做的越好
2)删除功能时要避免错删,把一切难以实现的功能统统抹杀就是典型的错误做法
3)得到一个由简单功能堆叠起来的毫无特色的产品,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4)增加价值始于改进核心体验,与新功能相比,用户更关注基本功能的改进
5)要时刻记住用户所日常使用体验的功能最有价值
6)走出沉没成本误区,删除残缺功能,可能会有新的成功机会
“沉没成本误区”:决策制定者忽略了现在的选择并不能纠正过去
- 删除不完整的功能或内容会导致已经付出的时间和努力都白白的浪费
- 一样东西,不管有多差,只要是花钱买的,人们都不愿意白白的扔掉
7)有时候,删除某个功能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要去掉它”,而是“为什么要留着它”
8)不要猜测用户可能会或者可能不会怎么样
“假如用户要...”的担忧,意味着所有的待删功能都可以安然无恙的回到产品中
9)要倾听客户的意见,但绝不能盲从
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应该先逆向找到核心问题,再判断是否处理,最后落实到产品的优化上来。
10)增加功能不一定会让用户体验更简单,反而经常会导致更多的迷惑
“客户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功能要求,但他们从来不知道如果想到一个点子就直接放到产品中,很可能导致产品失败。
在功能过多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拿掉一些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对添加新功能始终持保留态度。”
——尤尔根·施魏(Cultured Code)
11)如果一个小的变化导致了复杂的流程,就应该退一步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设计方案不是使用流程,跳出流程,多问自己“还有其他的解决方式吗?”
12)功能多的产品只在试用阶段对用户有吸引力。在使用产品之后,用户的偏好会从重视功能变成重视可用性。
13)如果功能不是必要的,砍掉不必要的功能要强过无意义的堆砌功能
14)某个新功能,如果用户喜欢,便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项功能;当用户离不开这项功能时,便会激怒用户。
15)删除一项功能,对不同的用户影响不同。
16)当删除了产品的某个功能便会消除用户的依赖性(使用习惯)时,如果功能的设计能解决用户的核心问题,即使用户会感到不舒服,但仍会顺从。
17)判断删除某个功能的影响时,最好的方式是进行测试
18)排定功能优先级的四个方法:
- 确定用户想要达到的目的,并(为所有目的)排定优先次序
- 专注于寻找能够完全满足优先级最高的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找到之后再考虑满足其他目标
- 确定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最常见的干扰源,并将这些问题的功能按难易程度排出优先级次序
- 知道满足主流用户的“足够好”的功能与只有专家才看得上眼的“精准的”功能的区别
19)人在处理信息、学习规程和记忆细节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去掉可有可无的选项、内容分和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可以减轻用户的负担,让用户专心去做自己的事
20)去掉分散注意力的视觉元素,可以让用户感觉速度更快,更加有安全感。
21)提供大而全的选择会让用户产生负担,生出反感;提供少而精的选择会让用户感觉可控。
22)删除干扰视觉的因素,让用户的注意力保持集中
23)默认值是节省用户时间和精力的有效方式
聪明的默认值一定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24)主流用户不喜欢为设置选项和首选项费心劳神
25)哪种方式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测试,如果不差上下,都没有明显的缺陷,就应该赶紧选择一种方式实现,然后继续
26)有时候,即使一个选项都嫌多
购买界面都只会有一个立即购买按钮,如果有另外一个按钮,人们便会在其他界面和结账界面来回切换
27)即使非常小的错误也会让用户烦恼,消除错误的来源也是简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思路
28)简化的误区——删减过多,会增加不可控感
简化的关键是为了让人们控制结果,足够多的控制可以消除焦虑,但要避免控制太多而出现过多选择造成浪费时间
29)人们更想当导航员而不是过路人
30)删除策略的核心在于去掉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聚焦于项目:
-
聚焦于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
——专注承载用户核心体验可以消除用户焦虑的功能 -
聚焦于可用资源
——删除残缺的功能、不切题的元素 -
聚焦于达成用户的目标
——避免陷入流程和细节的陷阱 -
删除干扰性的内容
——错误信息、不知所云的文字、不必要的选项、造成视觉干扰的元素
—— 【组织】 ——
31)组织的角度有多样化(尺寸、颜色、位置、形状、层次),重要的是只强调一两个最重要的主题
32)组织——分块:分块越少、选择越少、用户负担就越轻
33)组织前的准备——理解用户的行为:他们想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4)简单的组织模式具有清晰的界限——是非分明
【“是非分明”】: 用户能明确的知道到哪里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5)不同的用户,分类标准不一样,太多的重叠会导致困惑,但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36)最简单的分类是指重复交叉最少的分类方法
37)无论是设计还是使用,搜索都比浏览困难得多
38)时间线是组织活动的通用方式
39)利用不可见的网格来对齐界面元素,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网格越是简单,效果就越明显
40)重要的元素要放大,即便比例失调也可以考虑
41)感知分层可以解决信息混乱不清的问题
小技巧:眯起眼睛是否可以区分不同房层,可以检验设计是否成功
42)公园里总是会有多出来的小路,用户使用产品也会有自己的“期望路径”
—— 【隐藏】 ——
43)隐藏相对于组织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用户不再因为不常用的功能而分散注意力了
44)隐藏的一个弊端:隐藏意味着在用户和功能之间设置了一道障碍
45)适合隐藏的功能通常是主流用户很少用,但自身需要更新的功能
- 事关细节——参数配置、签名
- 选项和偏好——使用单位、背景颜色
- 特定于地区的信息——时间和日期等自动更新的信息
46)主流用户更感兴趣的是能够自定义以展示自己的个性(自我表达),而不是自定义用户设计界面
47)让用户自定义自己的用户界面,是假设用户知道如何布局最有效,最高效
48)“核心功能加扩展功能”模式,使其核心功能满足了主流用户的需求,(隐藏的)扩展性的精确的控制部分的功能满足了专家用户的需求。
49)对于用户期望的功能,要在正确的环境下给出明确的提示
50)要想做好阶段展示,必须使流程中的每一步都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否则用户随时会中途离开,再好的功能也不会展示在用户面前。
【阶段展示】:随着用户逐步深入界面而展示相应的功能
51)聪明又成功的隐藏是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上显示出相应的功能。
52)优雅的隐藏是通过细微的线索,来提示隐藏的功能,这个细微的线索刚好能恰到好处地提示出隐藏功能的位置和作用
53)把标签放在哪里比把标签做多大更重要
标签大小
- 就算标签再大,如果把它放到了用户关注点之外的地方,用户仍然看不到
- 即使标签再小,只要把它放进用户关注点之内的地方,用户也能快速找到
用户关注点
- 用户在打开新界面时,会扫描页面,不会形成用户关注点
- 用户专注于一项任务时,关注点就会聚焦,形成用户关注点(通常为一两个区域)
54)保证用户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够遇到提示,但不要挡住他们的去路
55)隐藏的四个要求
- 隐藏一次性设计和选项
- 隐藏精确控制选项,但专家用户必须能够让这些选项始终保持可见
- 不可强迫或寄希望于主流用户使用自定义功能,不过可以给专家提供这个选项
- 巧妙地隐藏是:彻底隐藏,适时出现
—— 【转移】 ——
56)转移是把合适的功能转移到合适的设备上去
57)有些功能在有的平台上简单,在其他平台上就会变复杂,但是能让整体体验变简单
58)移动平台 VS 桌面平台:保证每个平台只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

59)用户 VS 计算机:保证用户和计算机只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
——用户负责指挥,计算机负责操作,就会给人简单的感觉

60)对于模棱两可情况的处理,可以只保持简单的界面,而将复杂性转移到用户身上。
(例如:制定旅游规划)
61)创造开放式体验,让一个组件/功能具有多种用途是聪明的简化之道
多合一的功能不一定能完美实现各种用途,但总能看到明显的好处:
- 找一个功能总比在几个类似功能中选择容易
- 学习一个功能比学习多个功能容易
- 维护一个功能比维护多个功能容易
62)简洁的最高境界是专家和主流用户都会感觉它非常好用
【菜刀和钢琴】
- 同时符合专家和主流用户的预期和需求
- 专家和主流用户可以分别设置自己不同的目标
63)人们讨厌表单中需要填写某种特殊格式的内容,数据结构化处理的工作如果交给计算机,就能使表单的用户体验变得简单
64)简单的体验需要信任:如果想把任务转移到用户一方,就必须相信用户有能力完成该任务
计算机之所以搞得用户不舒服,就是因为它们总是控制和指挥用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