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朝向理想课堂的共识有哪些?
① 放弃漫步,练习舞步。
② 从习惯于讨论“怎么教”回溯到先讨论“教什么”。
③ 从“教什么”追问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其价值侧重在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还是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或者可提供做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别侧重于精神思想、表达智慧、阅读程序。
④ 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
⑤ 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⑥ 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就是我们思考的这个课程。
⑦ 我们的艰苦练习只为向世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着所有穿越过的词语与理论,但永远不会有一个词语足以解释它的全部,它既是一个全息的文本,又是一首关于存在意义的诗篇。
Q2:在构建理想课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① 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的介绍是: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② 杨思、杜郎口等学校的课堂改革话语,主要着力点仍然是课堂程式的改革,但他们想改变的是每一堂课,改革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流程的最优化,让所有课堂,所有学科取得显著的成效,堪称热潮。而且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从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值得我们关注并致敬。
③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的话语是:它想要拥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它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它想向杨思,杜郎口等校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简明、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它同样希望能够被高度理论化的,但确实注重运用于实际的课堂上的。
Q3:有效教学框架,它要想实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发挥作用?由哪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
① 框架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
② 这个框架必须在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阐发。更进一步的话,这个框架,只有在走向完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呈现出其魅力。
③ 这个框架的主体由五部分组成:教材及教材解读(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a类,b类,c类);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左手栏: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版块,第四板块儿等);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右手栏:个体学习清单);教学反思。
④ 我们想确定的是,一个既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
Q4:框架分解制教材及解读教材,解读中教材和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吗?教师该怎么处理?
① 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讲过的课程。大多数情况下,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
② 教材是法定课程标准所凭借的指定材料。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能轻易的置教材于不顾,或者肆意的纂改教材。在科学类型的教材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比较高,但是在人文学科当中,比如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非常低,往往教材只是文章的一个文选辑。而没有在教材中清晰的指明师生需要如何利用教材,更没指明利用这些教材,师生应该完成哪些教学内容,达到何种教学目的。
③ 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再度创造,自觉的把它转化为一个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而不仅仅是文选集,我认为在这儿需要拓展资料。
④ 这个二度创造的起点是文本解读,终点是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⑤ 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在有效教学框架中做如下的阐释:
教材解读:
① 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的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的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的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
补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检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绝大部分经典文本的解读问题。而若要自身成为一个自觉的,独立的解读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还要进行艰苦与漫长的专业发展修炼。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但是文本解读不等于教材解读,文本解读力求全面深刻而教材解读则需要合宜贴切。
Q5: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为什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① 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是教师失去了解读文本的能力。因此,也丧失了鉴别、判断、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没有独立的解读能力,信息不会自动转化为知识。解读能力,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阅读教学所指向的核心目标。无论多完美,多详尽的教材和教参都不能替代教师的解读能力。
② 由于课程及教材体系的不完善,老师们习惯于将文本等同于教学内容,而对教材这个例子,用教材教,学会学习这些概念,没有真正领悟。我们要关注文本意蕴,还有语文知识,关注解读过程与解读策略。另外,要强调教材的教学价值,而不只是原生价值。
③ 强调优质教学的前提是对这个文本有深切的理解。强调要有课程意识,要把课文放到一定的课程规格中来理解,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材解读,都是教学的必要前提。
④首先,教师要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首先把课文当成一篇有待理解的文本,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阅读行为所指向的,是尽可能深广的理解这个文本。
Q6:如何在文本解读中寻找教材解读之点?
① 如果说一篇课文是一个语文全息点(整体的包涵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所有层面的语文知识),而整个语文课程是一套线性系统的话,那么教学就是要在这套线性的系统中为文本找到它合适的坐标。通过对全息的文本进行有所侧重,有所忽略的处理,来实现课程的意图。因此,和作为文本解读的开放趋向所不同的是:作为教材的解读是一个收缩与定位的解读。它要求把文本视为教材,放到特定的单元中,放到整体的课程中来审视。
② 这种自觉的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必然会带来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清晰思考,从而把课堂教学的准备推进到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