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不敢算,一晃新春佳节临近,家家扫除迎新,忙的不亦乐乎。
我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西北人,自小却喜爱甜食,喜欢吃粘的食物,年糕是我喜欢的。兰州步行街上老字号的糕团店,几十年前我是常客,最爱那里的赤豆糕。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南来北往的样样美食都能在家跟前吃到,丰富了人的心和眼都挑花了,很久都没有再去那里吃上一块赤豆糕。
言归正传,今天来说一说粑粑,第一次吃粑粑是1992年的春节,在贵州都匀,一大早,大娘从凉台上大盆的水里捞出像十寸盘子大小的白粑粑,切成薄片,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它的冰冷和硬度。
切好的粑粑放进锅里,被油油煎的粑粑,好神奇,绵软的在锅里又连成了片,由于粘度大,筷子也不好将他们分离,一夹她就会粘到筷子上,并且一点硬度也没有的软趴趴的,沾上白砂糖放入口中,糯糯的米香随着你仔细地嚼,越嚼越香,不过也会沾满牙齿。
那时,还坐不起飞机,火车第一站到成都再转车回兰州,大包小包里就有大娘给我带的白粑粑,回到兰州,白粑粑都有一些白点黑点了,几千里背回来一片深情厚谊,舍不得丢弃,妈妈削去斑斑点点,油煎了给我吃。
过春节民间很多民族都有打粑粑的风俗, 四川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多是少数民族。在四川成都吃火锅,一场场麻辣火锅的盛宴中,来一份红糖糍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这也是我的最爱之一,也是必点。
打粑粑的风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我知道的有贵州,四川,广东……在这些地方我都吃过各种各样的粑粑,凭心而论,我最喜欢吃的是贵州都匀苗族人打制的黄粑粑,没有白粑粑那么粘,但是有黄米香,更有嚼头,也不是特别沾牙,前几年回去,侄子再我走的时候,给我带了许多密封好的黄粑粑,飞机带回,放在冰箱里冷藏,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热热,好吃解馋,又有好几年没有吃到了,十分想念。
去年春天,在广州惠州吃早点,吃过葱头海米鸡蛋煎炒的粑粑,咸味也不错,别有一番滋味,也很好吃。
勤劳聪慧的大众们,在劳作中动脑筋把各种丰收的食材要变成千变万化的各色美食,来满足吃客们挑剔的味蕾。
在贵州的千户苗寨,我也曾跃跃欲试的抓过打粑粑的木锤,抡不动的,粑粑好吃,制作还是很辛苦的,确实粒粒皆辛苦,不可浪费必须珍惜每一粒粮食。
过年了想念粑粑,其实是思念已故的亲人们,愿爸爸,大爷,大娘们在天堂也能有水饺,粑粑和自己喜欢的美食吃。新春愉快我祈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