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释》36

作者: 九慕望舒 | 来源:发表于2022-12-17 17:22 被阅读0次

上一章,讲到用“朴”镇服“欲”,是为了回到“静”。“朴”的无名,未雕,都是静的特征。

“静”是不做任何表现,老子认为一旦表现,各种概念、名号,就会接踵而来。人们去争取,就会走向虚荣、浮华。

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滑向愚昧、祸乱,这些都源于表现的欲求。

在“德”“仁”前面加上“上”字,就是“不表现”,才是真正的有德。

在“义”“礼”前面,即使加“上”字,就是追求表现,这样的作为,不被老子认同。

“前识”者,也被老子认为浮华、愚的开始。

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敦厚朴实,有所为有所不为。

纵观以上的观点虽然有些武断,但是我们伟大的思想家有这个资格。

译文

【"上德"不表现德,所以有德。

"下德"在表现德,所以无德。

"上德"主张无为,所以不表现作为。

"下德"主张无为,所以要表现作为。

"上仁"主张有为,却不表现作为。

"上义"主张有为,也在表现作为。

"上礼"主张有为,也要表现作为,得不到回应,就会伸出胳臂要人服从。

因此,失了道,然后有德;失了德,然后有仁;失了仁,然后有义;失了义,然后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起点。

另外还有自称先知的所谓"前识",也不过是道的虚华、愚的开始。

总之,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居浇薄;要立身朴实,而不居虚华。取什么,去什么,要分清楚。】

附原文

【  上德不徳,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相关文章

  • 《老子通释》36

    上一章,讲到用“朴”镇服“欲”,是为了回到“静”。“朴”的无名,未雕,都是静的特征。 “静”是不做任何表现,老子认...

  • 《老子通释》35

    晨读经典,为己解惑。 这一章老子要讲述大道与人欲的关系,老子一直认为人的贪欲不符合大道。人们在自然成长、自动化育的...

  • 《老子通释》39

    原文第六章(这里补上,使学习的序号与《老子》章节相一致) 老子依然要顺着自然主义的思维,进一步讲“道”。 还是用比...

  • 《老子通释》40

    原文第十章(补缺,使学习的序号与《老子》章节相一致) 这一章老子已经讲到了如何服从天地之道来收敛地做人。这个话题打...

  • 《老子通释》38

    上一章说了“一”之后,老子又把与道密切相关的几个字整理了一下。 那就是“反”、“弱”、“无”。 最重要的是第一句:...

  • 《老子通释》30

    这一章老子接着描述道,“朴”这个字,几乎成了道的代名词。说法不一,没有雕琢的大木头,或者是树根,离不开木:无名之木...

  • 《老子通释》33

    这一章,让老子揭示大道的另一个特性是淡而无味,老子说,大道能让天下归附。 大道有一个功用,保天下平泰安康。我们平时...

  • 《老子通释》41

    这一章老子仍然用“逆向因果”揭示,对于道,不同的人生等级有不同的反应。等级越高,越能接受。接受“道”,也就是“闻道...

  • 《老子通释》37

    老子在上一章动用了“德”、“仁”、“义、礼这些流行的大概念,现在又要返回到道上来了。这次,他给道一个新的代称,那就...

  • 《老子通释》42

    老子要把道德学说推到更高、更始源层面上。这一章是老子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 因为溯及了根本,虽然字数很少,却成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通释》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ad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