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里,张爱玲平均一周搬一次家,她终日流连汽车旅馆中,只穿低等塑料衣物,穿过一次就丢掉,此外,她甚至将头发都剃光……
彼时的张爱玲,已将近七旬,可她为何还要频繁地搬家,无休止地折腾呢?
原因说来有些不可思议,她竟然是为了躲避跳蚤。
似乎是一语成谶,当年不过二十出头的张爱玲,以生花妙笔写下一句“生命是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不料人至暮年,果然深陷蚤子漩涡中无法自拔。
张爱玲远避海外后,所联系的朋友极少,而在这一段避蚤时期,外界唯一能联系她的唯宋淇夫妇而已。在此期间,张爱玲的信多有抱怨、倾诉蚤患的烦恼:
为了更好的消毒,她住50美元一天的上等旅馆,可是某天刚洗完澡,便觉得肩头一阵瘙痒,低头一看,竟有一抹灰,还有许多小黑点。
她根据黑点的大小形态,分析出长条的是虫子,而圆点还是虫卵;
为了消灭虫子,她花几百美元买了一个日光灯,每天需要照射十几个小时。脸上还要敷药,而每隔半小时她就得用自来水冲洗眼睛里的虫子;
为了不让虫子在自己头发中繁殖,她一开始是几天修剪一次头发,保证它们一直是短的,后来干脆剪了光头,让虫子无所遁形;
最严重的一段时期,她每天换一次旅馆,每换一次就抛弃一些衣物,大大缩减自己的行李。因此她开始选择廉价的衣物,在进入新房间前,她会等到周边无人,再闪电脱下身上的衣物,用报纸快速用力擦头,然后闪进房间。这是为了不将跳蚤带进新的住处……
总之,那几年里,张爱玲好似一个行走的蚤窠,蚤子似乎与她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可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女作家,怎么突然被蚤子盯上了呢?
原来,当初张爱玲为了省钱,购买了一个二手冰箱,谁知冰箱底下的海绵层,携带了一些跳蚤,来到张爱玲住处后,他们凶猛繁殖,自此逼得张爱玲走投无路。
然而,在这几年里,张爱玲的避蚤方式,可以说是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她几乎舍弃所有东西,到哪里都是拎包入住。
按理说,在这种防控力度下,蚤子是根本无处藏身的,可将近四年时间里,张爱玲一直处于来自蚤患的焦虑和恐惧之中,这些蚤子,真的就那么难以摆脱吗?
其实,细究起来,与其说是被跳蚤缠身,不如说这是来自张爱玲的心理癔症。
二手冰箱携带跳蚤,应该是存在的。然而经过频繁的搬家,大量地丢弃旧物,再顽固的跳蚤也早被摆脱掉了。
至于后来的那些瘙痒,想来更多与张爱玲的皮肤病有关。
在和庄信正、宋淇夫妇等人联系时,张爱玲曾提及她的皮肤病,并且在庄信正介绍的医生治疗后,一度得到治愈,可是后来旧病复发。
而另一面,张爱玲严重恐惧社交,而且到了病态的程度,她曾写到: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愉!”
她的一生果然如此,她与父母亲人疏离得不像话,早年结识挚友炎樱,后来也因故断交。一人奔赴美国不久,便与刚结识两个月的赖雅闪婚,与其度过十二年岁月。在赖雅去世后,彻底紧锁心门,独来独往。
她恐惧社交,不欢迎一切想闯入她生活的人,可是偏偏有人要入窥探她,跟踪她,让她一度心生恐惧和厌烦,曾经有一位台湾女记者,为了窥探她的生活,偷偷住在她的隔壁,翻找她丢出来的垃圾推测她的生活,一个月后悄悄往她屋里塞进一张造访卡片。
次日,张爱玲屋子空空如也,她连夜搬家了……
我想,这才是令张爱玲头皮发麻的“蚤患”吧。
所以,张爱玲四处搬家,与其说躲避跳蚤,不如说是躲避心理上的“跳蚤”。
1995年9月8日,房东打开房门时,张爱玲已经去世一周左右了。她躺在一张行军床上,头发奇短,仅盖着一床薄毯,屋里的日光灯还在亮着,打在她的身上,临死前,她还在试图杀死那些“跳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