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764352/ffe4b58e13ebed90.jpg)
林语堂先生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确实如此,苏轼是一个跨越千年永不过气的偶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有个“单元学习任务”,是关于学写文学短评的。而在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中分别有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同时,我还布置同学周末观看央视纪录频道收看《苏东坡传》1—6集,然后,指导同学以“我眼中的苏轼”为主题写一篇文学短评,学生的习作虽然稚嫩,但是,那种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从中选两篇学生习作,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苏轼:冲破逆流的孤勇者
高一(1)班 张潇洹
苏轼,有人惊叹他那豪放不羁的诗词,有赞叹他那心系苍生的胸怀,亦有人调侃他那把普通食材吃出不同滋味的好心态,在我眼中,苏轼是行于悲凉之中,却以豪气冲破逆流的孤勇者。
他少年得志,首次赴京参加科考就一举名震京城;当年的礼部主考欧阳修都慨叹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天子认为他有宰相之材——本该是意气风发平步青云,可小人当朝,骨中傲气令他不屑于折腰奉承。荒谬的“乌台诗案”将他打入谷底,黄州、惠州、甚至海南儋州,贬地一偏再偏更偏,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取代了曾经的无限风光。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常人难经这样的苦楚,他却总能随遇而安,睛耕雨读,心灯不灭。
在黄州,他咏叹着:“栋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穿上了芒鞋短褂,躬耕于田野,自给白足。在惠州,他赞叹着:“岭南万户皆春色。”修葺西湖,与民众同乐。在儋州,他本以为无生还之望,连自己的棺木都备好的人,却开学府,修水利,施药济人,泽被海南。有人称他一个人点亮了一座城,一次次将流放罪臣的蛮荒之地,打造成人间天堂——他总能在破败不堪的生活中找寻那一缕美感,过它个潇洒快活!
苏轼宛若是雪地中的孤鸿,明知不可为,却毅然留下爪痕。又或者说,是傲然于世的风骨成就了苏轼,明明生活多艰辛,可他从不叹风云多变官位起伏,只将豪气从笔尖流出,将民本民生镌刻在心中,竭力做好分内的每件事,不遗余力地改善当地的民生,在黑暗的官场中,做着一个“愚蠢而令人不解”的逆行者。
赖少其老先生叹苏轼:“东坡太糊涂。”是啊,他太糊涂了,可世人不应多些这糊涂劲吗?常人不必念叨着人生苦短风尘奔波,而是踏实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自然可以有不虚此生的回报;官员不必为了职位高低宦海沉浮而费心,而是竭力造福一方百姓,自然会成为百姓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而吾辈学者更应追随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概,不畏学习中的挫折,自然可以奔赴心中渴望的星辰大海。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便是我眼中那冲破逆流的孤者——苏轼。
苏轼:于凡尘中超脱
高一(2)班 王伊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我深感他可贵之处在于:历经千帆,染尽岁月风尘,仍旧笑对生活。
“乌台诗案”,苏轼苦难的开始。此前是春风得意,此后是避之不及。生活的重创给予他巨大打击,他几度消沉,几度迷惘,却不明白灿如彩云的才华注定会遭到他人的排挤。生活的窘困,政治的失意,在那时排山倒海般朝苏轼袭来。
但苏轼是一位智者,智者是可以超脱这些凡尘纷扰的,苏轼的超脱是在时间流逝中的一种看开,一种乐观,一种难能可贵的旷达。
困难之处,正是人生境界突破之处。在黄州,苏轼的内心也是凄苦的,但他一直在寻求自我突围,他发现自己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只能选择改变他自己,以另一种形式去理解世界,岁月终是给了他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后,在苏轼面前,剩下的只是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他终于从凡尘中超脱而出。
我想,生命的意义就是承受,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当时的苏轼,“苏轼”才成为了“苏东坡”——生活窘困就自得其乐,仕途失意就寄情山水。
年月让人成长,阅历使人丰富,苦难促人厚重。回首往事,苏轼曾在暮年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之暮年,心境淡泊,身如轻舟,黄州惠州儋州是古代文人的迷途沙漠,但这里却是苏轼的浩瀚江海,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从此成为了中国文人心中的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东方哲学智慧从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这是消解而非战胜,是用至死不渝的浪漫去渡尽人生的劫难。
很喜欢苏轼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句话。人的一生,比起江水永恒、青山不改来说太短暂,尽情地享受每一刻的欢愉,也终将会将清风明月,尽收心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