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音乐
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自嗨

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自嗨

作者: missrainyday | 来源:发表于2016-05-30 12:32 被阅读198次

    文|思雨(missrainyday)

    文章有点回忆录的意味,我的故事并不励志,也不鸡汤。只希望在速成当道,功利主义遍行的今天,看到一个爱好者的姿态。

    如果有更好的题目或内容建议,欢迎留言告诉我哦,么么哒~

    我是谁?一个名不见经传扎在人群中可能就找不着的大龄文(zhuang)艺(bi)女青年。

    喜欢一切和艺术相关的事物——音乐,美术,电影,摄影……

    喜好虽多,可真正伴随我这不长的人生最亲密的伙伴莫过于音乐这位了。如果音乐可嫁,我早已嫁做其妇了吧。

    也许这样说也有些夸张,口气也不小。毕竟我也只是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中的一个。但且听听我和音乐的不解之缘,也许你可以找到些共鸣,也许你会看到一个爱好者意味着什么?

    那得追溯到五岁之前。

    只记得那时候家里有一台超大的录音机加大音响。对,大概就长下图这个样子。只是没有这么高级,最开始还是磁带机,到后来才进化成VCD和DVD。追根溯源,它应该是我妈的嫁妆之一?

    90年代立式大音响

    其实我妈妈并不懂音乐,也很少听她唱歌。所以推测这嫁妆是投我老爸之所好才买的。

    偶尔翻看我爸的老相片才让我切实地认识到80年代的文艺小青年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可以感受一下:

    他经常驼着一台老式相机(带牛皮盒的那种)拍鱼虫花鸟山水风景,摄影后自己做特效、洗相片;偶尔玩玩儿吉他,勾引勾引心花怒放的少女(话说那把老吉他现在还在我家留作证据);穿着大喇叭裤和一群二比少年一起张牙舞爪练习武术。哈哈哈哈……画面感很强有木有?

    言归正传,大概我的音乐细菌有很大一部分遗传自我老爸。当然也离不开他二老的悉心栽培。不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可以随时从网上下载音频资料,那时候磁带可是最普及的传播声音的工具。和现在一样,音像店的少儿童音像作品极大地解放了父母。我的音乐自学自唱之路也由此开启。

    那时候《听鞠萍姐姐讲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从《白雪公主》到《格利弗游记》,我徜徉在那些童话故事里至今难以忘怀。听得多了以后,我不自觉得会去模仿跟读,因此为我小学学习普通话和之后唱歌的清晰吐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后来,我开始听音乐,从贝多芬到当红流行歌曲,配合着家里的流行音乐书,我几乎把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最红的歌曲唱了个遍!要说“中华曲库”是如何炼成的,也得从娃娃抓起啊!

    之后VCD,DVD普及起来了,我爸当机立断买了一台回家,加上两儿大音响,这货整整伴随了我整个童年。那应该是我记忆中最早的KTV了。说来我也是从小泡过家庭KTV的孩子好么?孙佳星,卓依婷等等歌手都是我模仿的对象。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也不忘吼两嗓子。结果唱完后到客厅跟叔叔阿姨们打招呼的时候他们都会问,刚刚是放的原声还是谁唱的?我“嘻嘻嘻”害羞地笑了半天,就当这是最大的夸奖了。而这夸奖也鼓励着我一直坚持唱歌,唱歌,唱歌,唱歌……

    再后来,只是唱歌已然满足不了我了,于是这个家伙就出现了。对,和这只长得一毛一样。无心给雅马哈打了广告,广告费就不收了,雅马哈你记着啊啊啊。

    传说中的雅马哈KB-200

    从此,我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其实也就三四年)的电子琴学习之旅。因为进步迅速,成绩优秀,我多次被要求充当小老师教其他的孩子练琴,教琴的老师给我免了好多学费。是不,从小就懂得挣外快了,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再之后就是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各种电子琴比赛,从学校到市里到省里,作为一只不怎么优秀的比赛狗,来看看我爸爸是如何锻炼我不怯场的能力的。

    首先,你得先找一个人多的地方。我爸爸把眼光投向了家附近的菜市场。

    然后,你得把电子琴搬到这个人多的地方,吸引大量观众,于是他通知了众多邻里一同参观欣赏。

    最后,你得在众目睽睽中——弹奏。

    经过几次锻炼,我已经完全没有害怕的感受,自我沉醉在自己的弹奏当中,好像周围的这些人都是萝卜,白菜,西瓜,苹果……

    在我的小学,我从“六一汇演”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直弹唱到“国庆文艺汇演”的《歌唱祖国》,俨然已成为校园里的小明星,那时候还不流行签名,要不我肯定得签到手酸。(鄙视脸)

    到了五六年级,我凭着自己良好的乐感顺理成章地进了学校的合唱团的第二声部,注意,是第二声部!当时的第二声部除了我一名小学生,其他都是中学生。第一声部唱的是主音,也就是我们平时唱歌的那个调,而第二声部就是配音,它是和声部分,比第一声部更难控制,很容易跑调,所以对音乐的掌握要求更高。我们唱《黄河大合唱》,唱《七子之歌》,在各学校轮流巡演,那个阵势我之后是再也没有经历过的了。因此尤其怀念那段时光,每每提起,我都有种感动到要哭的冲动。

    就这样唱过了小学,我唱到了初中。我们当时的初中合唱团据说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团队。也是趁着入合唱团的机会,我名正言顺地逃掉了晨读和每天的最后一节自习课。

    每天早晨都要集体练声,“啊,呜,呲,嗷”,你就听到一群“神经病”在那个神秘的教室里唱着走向全国的梦。那时候的曲目有《乘着歌声的翅膀》,《可爱的家》等等,比较偏美声。虽然不太喜欢,可是经过那段时间的练习,气息可是杠杠的稳定。

    同学们中也开始流行听蔡依林,周杰伦,陈奕迅,莫文蔚,王菲等好多歌手的歌。

    那时候开始买磁带用复读机听歌。现在恐怕没有学生会用这个东西,毕竟随身携带手机或MP3要方便的多。装备的不断升级是否提升了我们的学习效率,这里我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互联网的海量资源真的能为我们所用吗?我也不能保证。

    只知道那时候很穷,拿着不多的零花钱买来的磁带就会特别珍惜,每板磁带都是听了又听,跟着唱了又唱,歌词页往往被翻得翻花了边。从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和S.H.E.的《青春株式会社》到梁静茹《恋爱的力量》,这些专辑里的每一首歌我都烂熟于心,闭着眼睛可以脱口而出。想想要是把这种热情用到学习上,那必定成学霸吧!

    初中坐在我身边有好几个唱霸,都是专业学声乐的主。那时候我们的小圈子经常可以飘出歌声,整个氛围特别好。现在,我的同桌成了一名声乐老师,而我的后座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伴唱歌手,《我是歌手》中很多次看到她的身影。

    而我,依然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个爱好者。依然在这条路上坚持前行着,坚持唱歌,坚持学琴。因为热爱着,所以坚持着。

    到了高中,我已经开始接触欧美音乐,最喜欢看的杂志是《音乐天堂》,附带磁带或CD。里面刊载了那些音乐背后的故事,每期会有一个人文主题。歌曲很多比较小众但很经典。这本杂志的品味奠定了我之后的听歌选择。当然也在我学习最紧张的时候提供了一片真实的“音乐天堂”庇护着我。可惜不久之后,杂志就歇刊了。

    整个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们一群小伙伴在KTV把当时最流行的歌手和歌曲都唱过了一遍,唯独没有唱分别,好像大家都有一种默契认为高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友谊的结束,我们即使分别也要笑着叫着快乐着。

    大学,当然少不了“新生歌手大赛”。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学院第一名去参加全校的比赛,一首《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音乐声响起,聚光灯打上,伴着台下学院伙伴的助威,我完成了整首歌。整个过程那么长又那么短,好像是生命中的那段闪着光。是的,好像我喜欢这舞台,可是又是那么不可企及。

    还记得那个央视的公益广告吗?姑娘穿着红棉袄,从乡间的雪地旋转,跳到城墙边,再到高楼上,那种忘我的境界让你也跟随沉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不管你出生在哪里,只要你不停旋转,舞动,你就是最美的舞者,你的舞台就可以是世界上任何的地方。“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人需要一种执念。一如一个爱着音乐二十多年,现在又重新拾起钢琴的人。

    我的故事并不励志,也不鸡汤。但我希望让你们看到一个爱好者的姿态,即使没有成就什么,可是凭借着一种莫名的热爱,你就可以不求回报地去做这件事情。

    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坚持写作,为什么坚持读书,为什么坚持健身的最好的理由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自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oq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