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员甲说最近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找出几年前读过的书再看,发现几年前花了那么多时间读的书,从现在的结果上看,基本是白读了。
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
过去,很勤奋地一年读一两百本书,为自己制定了年度读书计划,努力的完成了它,可是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获得地却是一点都不成正比的收获。
这就叫“低水平勤奋”
造成它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教我们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摘抄。可是最后摘抄再多的名言警句,听过无数的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精典”的读书方法会低效呢?
原因很简单: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事实上,大脑的记忆,是靠将新信息、新知识与旧经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就像强大的——记忆宫殿法。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熟悉的场景中去,构建成新旧知识结合的知识网络。
读书应逐字阅读,放慢速度,绝对不要去学习什么速读之类的,一目十行,一目五行,这样没有经过时间、精力、耐心去打磨的阅读,基本上就是之前提到的状态:过一段时间,连自己看的是什么都已经忘记了,更不要说自由调取里面的知识了。
在读书时摘抄名言的同时,最主要写出读书后的启发,深度思考寻求连接的规律,这样才进入一个复利效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读书不要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当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然后问三个问题:
1.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2.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3.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学会“举一反三”,读的每一本书才有价值,只有学会深度思考,才可能避免低水平勤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