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还记得胡同里的小画书吗?忘记是谁家买的了,也忘了书的名字,只记得小孩子们一起排号等候看。霞排上号了,她的哥哥也一起看;城排上号了,他的哥哥、姐姐一起看……胡同里的同龄小伙伴,只有你是家里的老大,没有哥哥姐姐,于是估计轮到自己的时候,高兴跑去拿书,被告知:我姐姐在看。下一次又是高高兴兴跑去、灰溜溜走回来,一条胡同里住着十多家,那本小画书传到你手里的时候,已经被翻得卷起了边儿……父母压根没有时间关注小朋友一次次的失望,也没看见一本书拿到手里的了无兴致,仿佛一根胡同里的孩子们只有你是孤独的——那些姐妹们多的家庭,互相干架也是真的,遇上事互相帮助更是真的。
现在再回头看看,是不是觉得好笑?瘦瘦弱弱的小女孩,甩着两条马尾辫、跑得“蹭蹭”快,一会儿跑向一家,过一天又跑向另一家……来,抱一抱,想要看什么书尽管说,咱们现在买书自由、看书自由,而且身边的书店也多,不管线上线下都方便。买上一个房子的时候,看见马路对面就是书店,马上就下定决心买了!不仅如此,还去了不同类型的书店,去了不同城市的书店——在苏州的猫扑书店,那几张可爱的明信片就是买给还住在秦家胡同的你的!
还记得要一件花上衣吗?受母亲的怂恿,你去向爷爷要布票(那个年代买布要有布票),起因就是小姑娘想穿一件花上衣。爷爷何等聪明,母亲又是何等无奈(她那时候也才20岁刚出头),于是那个小女孩就成了博弈的筹码,一边是不妥协的爷爷,一边是不妥协的母亲,不哭了,也忘记了怎么收场,只记得屋子里没有灯,昏暗;没有人说话,寂静。那时候母亲年轻,类似让我去做了好几件“小孩子”冲上去的事情,包括跟叔叔、包括跟他人……
那个小女孩儿,你还觉得委屈吗?来,抱一抱,听我跟你说。
那次被叔叔怼:“你这样高兴了?”我后悔了好几天,甚至都不好意思见叔叔,但是最终还是亲人,大家对我也是疼爱有加。
爷爷有好吃的不忘拿出来给我,他晚年的时候我还接他到我家住过两个冬天;母亲用自己的双手做各类衣服,我和弟弟从来都是穿的整齐、暖和;爸爸给我买的都是村子同龄人中最好的东西,包括衣服、文具和头饰……而且现在你已长大了,有工作了,挣钱了,满足穿衣的自由了。年轻时对衣服有执着,越是没钱的时候越觉得衣服匮乏,商家打着广告说“女人衣橱里总缺一件当季衣服”,在当时也是事实。而且有限的钱还先买给老公和儿子,还要照顾身边更多的人和事……现在衣服早就不是咱们生活的刚需要求,想买咱就去;我们的生活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游玩、看书、作画……每一天精气神儿十足地走出家门,想活成一道光,衣服早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还记得自行车事件吗?从上初中开始,你就想要一辆小轮自行车,那种前面是弯梁的那种……直至结婚才买上,还是男朋友给买的。现在回头看看,父母的不易都能理解。
除了物质还有情感。很多事情总是一个人在抗争和承受,因为得不到回应和支持……
还记得有一次放学主动做饭,是炒油菜,用铲子把锅捅破了,灶里的花苗从锅里冒出来……父母回家正好看这个场景,母亲刚要斥责,估计是看到了父亲制止的眼神,话没有说出来,但是脸色非常不好看……那个想得到表扬的小孩儿,惶惶恐恐地离开厨房,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吃饭,安静到窒息的一个夜晚啊……
现在你长大了,我们一起看看这件事。物质匮乏年代,一口锅的价值有多大?是不是类似于现在的冰箱?还是洗衣机?都不是,因为洗衣机和冰箱我们都能马上买来,一口锅当时是巨大开支。嘿嘿……现在还想得到表扬吗?不想了,长大了,不是想要表扬的小女孩了。若有表扬就接着,不表扬我也是这个干法,甚至批评也是这个干法,因为工作和生活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的眼光很难左右我。但是意见可以听取,毕竟谦虚使人进步嘛!
亲爱的小孩儿,长大了,明白了:自己就是自己的支持,他人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过来,拥抱!不管前方遇上什么事,咱们一起能不能面对?当然!
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
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