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值班,走过楼道,看见展板上几张笑容灿烂的照片,不自觉的停下脚步细细端详。“魔山研学旅行”第一个就映入眼帘,于是眼前立刻浮现出关于“研学”的各个镜头。
第一次听到“研学旅行”这个词。还是两年前从女儿那得知的。女儿就读的高中在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联系国外有名的大学和历史悠久的城市,让学生自愿报名去国外“研学旅行”。听女儿说有到新加坡的,有到意大利的,还有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回来的同学总要把他们的见闻、感想在学生会上或班会上做报告,讲研学故事,以拓展其他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眼界视野。
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走出去让孩子长见识,远远比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想学校的初衷也是让学生走出去开眼界,走出去看世界,以至对学生将来的求学产生积极影响。
今年我市教育局也推行了“研学旅行”计划,让各个学校有计划的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包括――结对帮扶、置换交流、红色教育、远足拉练、人文参观等。目的是让孩子在自己家乡的周边发现家乡的美景,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玉门的情感。
听到这个计划时,我还激动了好一阵。身处玉门,真的有许多值得孩子们前去了解的人文历史,比如铁人王进喜的故居、铁人纪念馆、火烧沟文化遗址、老市区的石油河、老君庙天下第一口井、油城公园孙建初先生的雕像,还有新开发的玉门魔山国家地质公园、青山水库、胡杨林等都值得孩子们前去体验。而这些也是孩子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人文历史和当地文化。
有兄弟学校先行实验,利用清明节祭奠时机,适时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红色教育”研学旅行,活动策划长达半个多月,活动效果也是非常明显,还上了中央新闻,并在校园长会上做了经验交流。
我们积极借鉴了兄弟园校的做法,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初次征求老师们的意见时,没想到老师们异常兴奋。看来研学旅行可以让老师们放下暂时的繁忙,让心灵稍稍放一天假。
恰好教研室要进行帮扶支教行动,所以我们就商量把送教帮扶和研学旅行有机结合,让帮扶工作和研学工作两不耽误。于是几经商榷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最终形成了以参观红色旅游、送教帮扶和师幼魔山徒步为一体的“研学旅行方案”。
那天我们带着孩子们开启了研学之旅,孩子们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跟着老师到外面研学,也异常兴奋。
当然家长们也格外支持。听老师说在班里面开会的时候,当说到“幼儿园决定带大班的全体孩子去研学,老师要一一对应照看孩子,其他班的孩子经教育局批准同意放假在家体验。这样的活动孩子到大班都会进行的......顿时家长们的眼睛都放亮了!”
那天早晨老师们和孩子们早早的就来到幼儿园,等待着校车。孩子们第一次看到校车,欢呼者雀跃着“校车来了,校车来了,欢迎你啊!”老师们看到孩子们兴奋的样,打趣的说“看到校车,就好像看到飞机一样兴奋啊……”
说实在这样的决定,我也是大吃一惊。因为现在的安全就是一把利剑,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学校平安无事,谁不愿意让孩子平平安安的长大。但是让孩子在校园里成长、长大,那只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孩子们嗅不到大自然的气息,看不到大自然的美丽,体验不到大自然的神奇,又何谈是在做教育?
所以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孩子们吃饭用的一根筷子,一只碗,一个水杯,行走时要带的东西,以及我们坐车谁来负责等等,前勤后勤几经斟酌,才算顺心顺意。
所以那天的研学活动都如期而至,计划也如期完成,孩子们也如期的得到了锻炼。
我清楚地记得,当孩子们看到车窗外面的绿色田野时,一片惊呼“哇,如此美的田野,像绿地毯”,“像绿草坪”、“还像毛茸玩具的衣服”……
孩子们的惊叹声引得老师们也忍不住的赞叹“哇!外面的世界好美呀!我们每天奔波在上班来回的路上,都不知道农村的麦田这么绿了”、“美丽的田野,看着真舒服,对眼睛多好啊”......
听着孩子们的惊叹和老师们的赞叹,我感到莫名的愧疚,真的久违了大自然的绿色之美!
研学旅行,让教育有了灵动之感校车平稳的开在路上,孩子们有说有笑,还是我们的小年青贾老师最有活力。她负责调动车内气氛,一会儿让孩子出个节目,一会儿让老师唱支歌,一会儿让会弹琴的小朋友前来弹琴,一会儿又让家长爸爸说个笑话,总之一路上都是欢歌笑语,谈笑风生!
不知不觉校车驶进了铁人王进喜的故乡----赤金镇,这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小镇子,一座充满了红色文化气息的小镇。当校车往故居方向行驶时,路两边的白杨树枝繁叶茂,挺拔冲天,从车窗远远望去,像搭成了一个绿色“溶洞”。
校车在绿色“溶洞”里前行,天是那样的蓝,蓝的像可视的、透明的“梦柯冰川”;阳光也如此的明媚,每一片杨树的叶子都闪着亮光,像灯塔,像眼睛,点点闪闪,明暗清晰。如果说夏天的生命气息在哪?我觉得就在这路边的杨树林里。那新出的枝芽随着清风柔软的摆动着,如仙女般柔美的身姿,婀娜美妙;又如轻抚琴弦的双手,袅袅诺诺,丝丝缕缕,不觉间发出明快的曲调,让人心生几分醉意,几分憧憬。
没多时铁人故居就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一一参观了王进喜的故居和展馆,了解了王进喜的相关事迹。再此乘车来到了姐妹园----赤金幼儿园,两个园的孩子像是早已认识,见面就融为一个集体。游戏、活动、就餐,一切都那么自然有序。临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互相拥抱,有的还互相留了电话,说是以后要常联系。
孩子们就这么率真,一见如故,一别又不舍!但我们还有下一站----魔山地质公园!
车子行驶约四十分钟后到达目的地-----魔山,只看那富有考古意味的魔山门,司机也忍不住停车,让孩子们、老师们留影,只为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当车子驶进魔山群时,色彩斑斓的山体再次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惊叹声、赞叹声充盈在车厢内。
“快看,这个像剑龙”、“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奇特的山群引发孩子们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们放这么多图片,孩子们绝对没有亲临现场而体验的真切。
我记得老师在宣传信息中这样写道“这里集丹霞地貌、火山口、硅化木、古生物化石、波浪谷等地质类别为一体,地貌色彩错落交织,天然形成的山沟、丘壑以不规则的形状分布在园区内,它们连绵不绝又绚丽多姿,气势蓬勃又色彩斑斓,壮观的场景让人流连忘返,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看着这些美丽的文字,我想,研学的魅力不只是体验大自然的奇特,更多是通过研学,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知识不只在课堂,更多在亲身体验中!
孩子们的行动总是惊人的,本以为登魔山会有孩子上不去。可现实却否定了这一说法。
来到高高的山脚下,望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孩子们没有胆怯,也没有退缩。而是牵着老师的手,一级一级往上登。到最陡的地方,也没有一个人说出“怕”字,依然坚持爬到了山顶。
当孩子们爬上最后一级台阶,一览眼前壮丽、五彩的魔山时,再一次发出惊叹声“哇,魔山就像一幅画”,“对对对,就像涂上色的画”……
“还像什么啊?”有心的老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还像一排排红旗”,“不不不,像花绸子”,“还像骆驼群”,“还像恐龙群”,“像秋天的树林”……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课堂上是少有的。然而在大自然中,在真实的体验中,想象力有意想不到的丰富,表达力也是出乎意料的积极。旁边就有老师感慨“户外的体验真能锻炼孩子,平时都没见过有今天这么能说!”
听着老师的话语,我陷入深思。
我们要怎样的课堂,要建立怎样的交流方式?
其实,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否主动,是否积极,不是用喜欢与不喜欢来判断,而是与学习环境息息相关。
在这个开放的、真实的大自然“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是直观的,表达是不由自主的,想象力更是驰骋万里的,对知识的获取也是润物细无声的。
这种方式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晚上,打开收手机,群里热闹非凡。班级老师不时转来家长群里孩子们研学时的所见所闻。有的说研学旅行让他们交到了新朋友,有的说研学旅行让他们知道了王进喜爷爷的感人故事,还有的说他们登了魔山,看到了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山……这一天过的好快乐,期待下一次研学……
我想,孩子们在这次研学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定会深深根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所获得的课外体验,远远大于课内,最关键的是这种形式更受孩子们青睐!
研学,让教育有了灵动之感!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讲研学见闻时那明亮的眸子!
研学旅行,让教育有了灵动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