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正在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边感慨本书站位之高,理念之新,措施之实,一边也在不由地思考: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音乐课究竟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样的音乐课才是好的?才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着力点,价值取向究竟在哪里?
且撰写此文,以梳理所思所得。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其一,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
我觉得,这是音乐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问题,只有方向对了,后面所有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当前,单元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音乐学科也不能例外。如果理解了单元教学,也就能够理解“让学生学什么”了?
有很多音乐老师不免会有疑问,我们教科书上的单元不是安排的好好的,干嘛还要提出什么“单元教学”?事实上,这是理解上的一种偏差,此“单元”非彼“单元”也。
老师们心目中的“单元”,是音乐教科书上按照人文主题组织起来的教学单元,一般包含有四首左右的作品。我们也习惯了一节课教一首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首歌主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获得是碎片化的,音乐能力的表现也常见断层甚至倒挂。
而现在提出的“单元教学”是指具有共同内容特征,可以自为一组、自成体系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单元。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几首作品,而是通过一系列典型作品来教学生学习某个核心大概念或某种核心思维。从这个层面来说,单元教学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
再来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是结合学生所在年段,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去学习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而不是仅仅学会一首作品。
古往今来的音乐作品太多了,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绝不为过,我们音乐老师是永远教不完的,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音乐作品也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欣赏感悟。
书中截图其二,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学会什么”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定海神针”。没有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没有了得以开展的依据,也没有了考察质量的依据。
从1.0时代的“双基”目标到2.0时代的“三维”目标,再到当前3.0时代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课程目标不断地进阶升级,也指引着我们制定学习目标要更多地聚焦核心素养。
诚然,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至少要避免以下的误区:
一是将教学内容当成教学目标(如圆舞曲的特点,反复记号的作用等),而不是把学生学习了这个内容之后获得的发展当作目标。
二是将那些要求学生获得的一般性发展当作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从小热爱民歌,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也就是那些难以在一节课上实现的“大而空”的目标。
三是将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当作教学目标(比如,讲解民歌的类型和特点,组织学生创编表演形式等等),而没有说明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得到什么发展。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活动统一起来。我们必须知道学生有怎样的基础与条件,知道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知道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活动来转化,知道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以主题的方式去展开深度学习,等等。
如,我们在教学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时,我们必须要知道学生对管弦乐作品有哪些了解;本首作品能够增强学生哪方面的音乐素养和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设计哪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等等。
其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当前的一个热词——“深度学习”。事实上,这个词并非是专家们突发奇想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流派的理论演绎,而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般道路的现实探讨。”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深度学习,不满足于习得某种知识、技能,而是要把学生领到知识的源头那里去,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底层逻辑和深刻理解,从而“学会学习”。
如,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A段为什么会给人带来一种喜庆欢快的感觉,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元素?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一步步地探讨,从旋律到配器,再到创作手法等等。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奥秘,懂得音乐独特的语言,继而感悟音乐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深度的学习,而不仅仅满足于听听情绪,做做律动,说说感受等。
深度学习的七个教学步骤其四,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
教学评价历来就是一个难题,但并非无法操作。现在说得最多的是“教学评一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制定好了教学目标,也就决定了教学和评价的内容。如果教学目标没有制定好,那么教学评价也将无从着手。
也就是说,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可操作,可测量。然后,才能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我们也必须选择符合学科规律的评价方式,比如,要尊重音乐学科的规律,力求“听觉为先,音响为王”;比如,不使用标准答案,充分联系生活,重视音乐能力的应用等等。
我们要让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巧妙地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让评价真正地成为一种有效的反馈手段,从而指引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反思和学习。
以上的“四问”,可能每一问都能写成一篇有观念、有想法的论文,限于个人水平,只是做了粗浅的思考和回答,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单元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一个个热词的背后,彰显的是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诉求。我们唯有深刻领悟其内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与时俱进,才能从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野、更实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学,并从内容、形式、评价、环境等多维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真正为学生架起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