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1月9日翻开这本书,到现在已百天有余,还没有读完,却陶醉其中。出于尊敬和对吸收的谨慎,每天调整状态阅读十多页,甚至不去读它,然而每次疲倦或困惑时,只有它带来平静,不是因为某句话、某个段子的精彩出新或其他什么,而是正如作者说的和我切实感受到的整本书浑然一体的思想,所以这种平静反而不知怎么描述了。
如果为“经典”好书列个单子,不该太多,不然一个终日又终生阅读“经典”的人会成为什么样子呢?说这话的就不要自欺欺人了。此刻我不想为“不是你的却是我的”这样的辩论多说什么,“经典”对于社会应该从历史来检验,而不是当下的受众数目,而对于个人,“经典”却成了量身定做的,如同衣服,不可能每一件都合身,但曾经都是合身的,而那一直合身的一定有着某种原因让你不断地穿上后非但不觉的厌烦反而提神,又或者是那种为某种重要场合特意准备着的。“经典”亦然,敢于说出这两个字的人或者把它们放在桌前不时地翻阅,比如我曾经说过的戴尔卡内基先生的《人性的弱点》,或者为之营造专门的气氛、花专门的时间投入,这就是此文要说的这本书,这样的书收藏在书架,一生必会重读,不需太多次,每次却是质的飞跃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阿图尔 叔本华,商务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为经典写感想或评论简直自不量力,若不是此刻抓住的灵感,犹如书中所说的意志下的本质而又说不清的的冲动,断无此文。由以下所引起的几个话题就更显这样的冲动了。
梦想
它是一种有别于现实的东西,不论是否激起你去行动的可能;它是否一定美好,只能就个人的满足来说:是的。比如普通人想拥有住洋房似的富人生活,一般不会因为没实现而苦恼;但如果一个住公寓的人以他的优越来寒酸你,那这个梦想就有动力了,而且其细节中一定添加了“报仇”的场景。务实的人或许就近而为,做了一点再激起另一点,却也不否认那个遥远依稀的灯火给予的指引。
于是,有什么理由怀疑梦想的存在呢?一定要以一堆理由来说其是否道德、是否可行、是否拿得出手吗?它就是这样固有地存在着,你或许问:之前怎么没发现呢?是的,因为它等待着你发现。
于是,不满足的读者依然抛出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必须实现它??存在不见得去拥有,世上好东西多得是,你能全拥有吗?即便给予无限的权力,你能全拥有吗?你再问:如果不是,何必有梦想呢?我却遗憾地回答:请你现在不要再读我这篇文章了,也为浪费你的时间向你道歉。你若不知所云,我也可以说:当作消遣放松也好啊。你或许还问:如果是,又怎么实现呢?我该高兴地祝贺你:你已确立了它的存在,及你自身的意义,如何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你若不知所云,我也可以说:既然找到了灯火,还担心会迷航吗?
婚外恋
我是否该为这一标题被爱人或熟人看到后而担心,于是考虑换个说法,如“矛盾”或“懊悔”来掩饰我毫不虚伪的冲动呢?不过,也需为此“冲动”略微解释一下,那就是客观地看待后的那种趣味,这绝对有别于那种沦陷后的无耻龌龊。
一个人如果因此而对家人更关爱的话,那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因为良心上的一种补救或者不吃亏不长记性呢?那么把这种道德逻辑挂在嘴边以肆无忌惮时,这比沦陷后的抛弃更无耻了。
美,当我们欣赏够了也厌倦了,并没有消失,只是需要换个角度或重新认识它,理智的人但凡不将其彻底摧毁,却在周边动一些手脚,于是翻来覆期的折腾后又让它鲜活了。不过这样的人生也是无聊的,让我想起《我的危险妻子》的这部电影,还有”两个吃屎的人“的笑话。
于是,我有两点劝告:假如有人遇上伴侣反常的好而生怀疑时,请勿让它摧毁了爱情这种美;当然,更要奉劝彼此不要以此无趣来折腾身边的亲人。如果它固然存在,那为何不发现它更多内在的呢?
精神分裂
我十分喜爱心理学,却对这一话题不知怎么下手。这和上面的所谓美好的“梦想”与所谓反胃的“别恋”不同吗?却都是固有的人之丰富意识啊!我们为什么不将它正常化看待呢?或者有谁说正常人没有这样呢?
一个工作上十分彪悍的人回到家变得温柔贤淑,同事或家人只能看到他的一面,于是不被人知道他是分裂的!诧异的是,这个普遍的现象被人们以“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口号而正常化了!一个出外左右逢源的人回到家却教育孩子做个诚实听话的人,他的孩子也永远不会看到父母真实的全貌,这个普遍的现象被“世界多残酷,当保护孩子”的美好动机而正常化了!一些成天在网络上腻歪的人真在现实相见了反而举止大相径庭。。。还有比这再正常化的分裂吗?
我实不愿在此发牢骚,而是点出一个规律:分裂需要条件,掐断了刺激和滋养他们的客观环境就可统一了,只是这样的环境以各种必要之需一再地怂恿我们,意志何在呢?
于是,我也须在此停笔,免得读者以为我借此分裂胡说下去,但以此留念,料想将来一日重读时大呼“还能有此一笔足显意志之自由”,以表对先人之明澈宏亮的尊敬。
此致
Lazytiger 留 2017.04.17
微信:lazytiger1983
电邮:singaporeshiliang@hotmail.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