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78)
麦积山
文/石岩磊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其西南、正南与东南三面为断崖。1600年前的后秦时期,古人便开始在崖壁上开凿石窟,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不断新增与重修,形成了蜚声中外的麦积山石窟,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现存221个洞窟,1万多身塑像,密密麻麻地分布在80米高的立面上,形如蜂窝,蔚为壮观。这些雕像采用的是石胎泥塑工艺,即先凿出人物的石质轮廓,然后在岩石上打眼,横向插入木棍,其上缠上麻布构成骨架,再敷以黄泥造型,经过精雕细琢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人像,最后涂上天然颜料。如此造像可以更加细腻逼真独具魅力。

麦积山石窟的佛像大多形体较小,适宜近距离观看,而东南面有三尊体型最大的佛像,在山下即可望见。居中的为释迦牟尼佛,有15米高,只见他弯眉细目、鼻梁挺直、双唇微闭、下颌丰满,整体给人以面容圆润清秀可亲之感,似是一位敦厚长者在含笑迎接八方来客。其两侧站着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她们的个头略矮,但都神态恬静安逸,身姿曼妙婀娜,恍若恭谨的侍女,又如俊美的助教。

沿着“之”字形的过道上行,便可逐级欣赏到精美绝伦的众多小的佛像,他们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有的慈眉善目,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飘飘若仙,有的朴实无华,姿态也是不一而足,或立或坐,或颔首前倾,或仰头望远,服饰更是五花八门,长袖飘飘有之,短衣打扮有之,宽带大袍亦有之,让人如入琳琅满目的时装店一般。之所以形成气象万千的造型,就是由于历朝历代的工匠们把当时的审美情趣与社会风尚融入其中,让游人瞬间穿越千年,洞见古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而有意思的是,佛祖的形态也是千佛千面,没有雷同重复的,无论是形态表情,还是衣服装饰,都有所区别有些差异。从中令人感悟到,原来佛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每个人对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法力无边的佛陀便更加亲民,其普度众生的教化即近在身边,没了威仪的距离感。佛教的感召力还能从一块匾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石窟的最顶层被称为“散花楼”,据说是文殊菩萨为试探下面众信徒的诚心,由此抛下花瓣,如果落到了人们的身上,则证明其心不诚,结果所有花片都飞舞上天。其实是由于麦积山崖壁特殊的形状造成了上升气流所致,现在景区已严谨向下抛洒杂物。而“散花楼”中间悬挂着明末清初大学子王了望题写的四个大字:是无等等。意思是存在与不存在、对和错都无所谓。
王了望为何如此看破红尘呢?他原先为明朝的高官,清军入关后,王了望下岗失业了,便一心要反清复明,但几十年过去了,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可又眼见励精图治的清朝皇帝将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他突然顿悟,明白了朝代更迭是大势所趋,于是在云游到麦积山时,欣然题字明志,不再做螳臂当车的无用功。王了望大彻大悟的经历,反映出末世士大夫的彷徨与醒悟,并非佛法的感召,不过是现世挤压下的嬗变。
麦积山佛像的题材既有佛祖、菩萨、金刚,也有普通的供养人及孩童,完全就是人神共生的群雕,折射出的是现实的大千世界。而来此参观的游客,大概每个人也在自度中,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揣度着佛理,塑造着内心中的佛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艰难跋涉,拿意志与信仰对抗挫折,用宽慰和自嘲排解苦闷,将一切“是”同“无”划入“等等”之列,在释然中得以解脱。
2021.7.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