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女儿放学时,很惊诧的告诉我,妈妈,我们班出现小偷了,很多同学丢了东西。然后就说其中谁丢了30元钱,谁丢了满盒的文具,而那些文具都是她爸爸给她从美国带来的,很贵而且在国内买不着的。学校责令老师正在查谁是“小偷”呢……
我有些意外,女儿言语中的“小偷”二字,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淡淡地交待女儿以后要把东西放好,别丢了。
今天下午一放学,女儿小跑告诉我,案子破了,“小偷”是***。
又是小偷这个刺耳的字眼。毫无疑问,这是老师这样表述,学生们才跟着这样说的。然而她只是个孩子,是个和我女儿一样大的小女孩。将小偷这样的字眼加在她头上,总觉的不合适,而且不准确。
拿别人东西(我不想说是小偷)的这个女孩我经常见,漂亮可爱,见了我总是主动打招呼,很有礼貌。她妈妈就在校门口开商店,我们彼此也熟稔。我的女儿曾经无比艳羡她,因为她们家开商店,想用什么文具随便拿,或者想吃什么都没问题。
女儿说学校里已经处理了,还让她在处理结果上签了字。具体怎么处理的女儿说不明白,因为她没有看见那张纸,只是说了一个“开除”。
我心里有些难过,也许这件事触痛了我做为一个母亲内心的柔软。我能想见,这件事情会给这个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她一时的贪心和好奇。
我想起女儿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可能因为太渴了,就把同学的酸奶给喝了,有的小朋友就说女儿偷别人的酸奶。我赶到学校,给那孩子买了好吃的,真诚道了歉。我当时很严肃地给她班主任以及她们班同学说,一个六岁的孩子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因为渴极了,才会未经别人同意拿别人奶喝。而我们已经进行了赔偿,道歉。“偷”酸奶的说法是不对的。偷字,也不能随便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只有警察叔叔才能认定谁是小偷。在我的直接干预下,“酸奶事件”才没有给女儿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女儿却不让再提此事。
这次女儿班级这件事情,比酸奶的事情要大一些。30元钱,以及进口的钢笔,在大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在孩子心里或许就是一个大大地诱惑。按说这个孩子家庭条件很好,似乎没有物质上的缺乏,可为什么,她要拿同学的东西呢?这个我不得而知。
学校里的处理方式我没有看见,但是从女儿的言语中我得知,即便不是全校通告,也已经人尽皆知了。即使不开除,这个顶着“小偷”帽子的孩子也没法再在学校待下去了。假如换一个方式处理呢?假如老师能悄悄地查找“拿别人东西”的孩子而不是大张旗鼓呢?“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教书育人的学校,假如能将这一切在众人的未知中进行,给孩子一个机会,会不会更好一点呢?未经法院敲槌,谁随便以“小偷”定罪?更何况是对一个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和社会的头等大事。类似这样敏感的事情,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以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父母更要关注孩子柔弱的内心,孩子回家来,搂着爸爸妈妈的脖子说说一天来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问问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给孩子一个倾诉的空间,探听孩子幼小心灵中的想法和烦恼,及时地抚慰和关心,及时纠正孩子语言或者行为处事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就像这个所谓“小偷”的孩子家长,前期如果有这样的沟通,知道孩子喜欢别人的钢笔,即使买不到相同的,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解决。绝不至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了所谓“小偷”,被学校开除,给孩子心理造成难以驱除的阴霾。
这孩子最后去了哪里上学,我不知道。我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她不要受这次事件的影响,忘记“小偷”那件事,忘记学校里的那次“开除”,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