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一年清明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更有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与敬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自古有祭祖、扫墓、植树、插柳、踏青等民俗,蕴含人们最质朴的乡愁。也许,我们可以拿起一本书,坐下来,读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死亡与出生一样、与树叶的生长凋零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生生不息,爱也生生不息。
冯骥才在书中说,清明由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而来,是一个多来源的节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上巳节尽管已基本消失,但其踏青、插柳等传统习俗已被融合进了清明节之中。因此,清明既有祭扫、寒食等感伤性的内涵在其中,又有踏青、蹴鞠等亲近自然的众多民俗活动。这个节日由此便被赋予了两层含义,一是近人情、传哀思,在追忆前人中牢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二是在踏青、插柳等活动中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清明节的很多习俗经过历史演变,有了新的形式。比如传统的插柳习俗在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为植树活动。蹴鞠、荡秋千玩起来会受到场所、工具等诸多限制,但完全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户外运动来代替。
冯骥才说:“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基,是身份,是标志,更是内核。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地百姓用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来体现生活理念,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追求。”
冯骥才还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完全可以添加新的元素来传承清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自觉地为传统文化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文化要有金字塔,其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一些新的载体和形式来把这些文化继承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