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说,深圳出现了违约潮,这事儿的真假和规模暂且不论,但深圳楼市,绝对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敢刀头舐血的人。
楼市投资,本身我是绝对不反对的,我在《【生财之术】中产以上如何安然退休》一文中甚至提议配置过半的资产在楼市。因为从长期来看,有稳定正现金流又能抗通胀的产品,这么好的资产,当然值得配置。但你有没有发现,我并没有加杠杆?
市面上有一大批大V,一直以来都在鼓吹杠杆买房,的确,杠杆买房也是一种抗通胀的手段,毕竟随着购买力的下降,你实际还的钱本就是越来越少了的,所以才有“借银行的钱,借到等于赚到”的说法。
那么以租养贷呢?也是好的理念,我统统都支持。
但有些人的杠杆,显然到了想空手套白狼的地步。
疫情过后,不管实际上放了多少水,至少老百姓的预期肯定是会大量放水,无论这个钱是去小微企业转一圈,还是去哪里转一圈,最终肯定会体现在整个市场里,于是就算仅仅是预期,主流资产价格在预期的影响下也会因互相抬轿而迎来一波涨幅。
以宁波楼市为例,疫情前还3W不到的房子,上周去看就已经4W+了,深圳的情况我了解不多,但在媒体的报道中似乎更夸张一点。
任何财富效应急剧增加的地方,都会有一拨人愿意刀头舐血去参与,他们本身是没有参与资格的,例如今天新闻中的那位只有70万却去购买700多万的房子,最终由于还不起而被法院查封的女士,她可怜吗?我觉得并不。
1.她是一个成年人,自己有没有资格上车心里肯定是有点数的;
2.深圳那么多房子,难道750万以下没有能上车的?我不信。
3.历经了这么多小额贷款公司和砍头息,借遍了亲戚朋友和信用卡买到房子,这是一个正常成年人会做的事?
我觉得这件事里最需要负责的,就是她自己,被高额涨幅的贪婪蒙蔽了双眼,以致于对成年人皆可预见的风险完全视而不见。
楼市,本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市场;稀缺房产,也是一种足够好的资产。但瞬间暴涨,就一定会让一部分有房产的人,在财富阶层上立马将未上车的人再拉开几个身位。
这就导致没上车的人更加焦虑,于是试图通过各种杠杆手段,想一下子通过房产涨幅赚到勤勤恳恳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入。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全国有多少企业倒闭,多少人饭碗不保?朝不保夕的时期,资产价格和工作收入差距被拉大,这就最勾起人的赌性——这一幕似曾相识,发达国家和地区几乎都经历过。
没有人可以用一种稳赚不赔的方式获得比兢兢业业工作更高的收入。如果它出现了,那就一定是一时的市场错配,机会立刻就会由于很多人的涌入而消失;如果它竟然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选择,如果它竟然还长期存在,那么就算赚了钱,也一定承担了极大的隐性风险——我跟你打个50%胜率的赌,输了请你吃大餐,我最后赢了,不代表我没有付出那50%的钱。
这句话请你背熟它。
深圳是个好地方,楼市也是个好市场,但你可能不是个好的投资者。
--------------------------------------------
蔡垒磊:著有畅销书《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2017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中信最受欢迎作者,2020年当当影响力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视频号: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