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暑气最盛的时节。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1忌贪凉,祛除燥湿
中医理论认为,“湿气通于脾”。
三伏天炎热多雨,因此阳燥盛行于外、阴湿潜伏于内。
而脾主肌肤,如果体内湿气很重,皮肤就会有所反映。
年轻人长痘,中老年长斑,小儿湿疹、痱子等,多是湿气淤积的表症。
暑热最盛的三伏天,正是祛湿养脾的大好时机。
电扇、空调有助于人们防暑降温,但是过度贪凉,反而损伤阳气。
2忌大汗,平衡阴阳
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亦属于阴。
中医理论却认为,“汗为心之液”。
汗液的生成,离不开阳气的参与。
就是说,出汗的同时,会大量损耗阳气。
三伏天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最忌大汗淋漓。
大汗淋漓容易损伤心脏,运动后大量饮水,也会给心肾
3忌生冷,控制饮食
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说:“多食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三伏天,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
饮食不宜过凉,因为寒凉损伤脾的阳气。
饮食要格外注意,忌吃生冷、
4忌激切,调节喜怒
《淮南子》讲:“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
极端天气下,人的情绪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过喜过怒,都会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急症发生。
情绪平稳,心气舒畅,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适。清静养神,又有助于脏腑运化,从而外邪不侵、内疾不生,抗病力自然增强。
三伏天,要学会适应炎热,使情志疏泄,预防暑邪致病。
5忌潮湿,保持干爽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意思是湿邪伤人,往往是自下而上入侵。
暑湿的形成,往往与地表水分上蒸有关,因此侵入人体时多是自下而上。
三伏天,不要让孩子赤脚在家里跑,更不要坐在冰凉的地板上玩耍。
夏天家里常开空调,若不勤开窗、多通风,很容易传播呼吸道疾病。
除了感冒发烧等常见病,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可能也是空气不流通惹的祸。
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让空气流通,保持干燥清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