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QAS读书笔记

作者: 妮妮小阿狸 | 来源:发表于2022-09-15 10:44 被阅读0次

    Q、  《洞见》的精华内容。

    A1、第一部分:个体的“我”,可能只是幻觉,这是佛学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作为个体的人,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可以实现自控。

    但通过进化心理学和佛学相互认证,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体,自我控制是大脑制造出来的幻觉,“无我”才是人的常态。

    1、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只是脑中的感觉。

    其实佛学也有相应的观点,它把人的感觉概括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所谓色,是指人的身体;受,是指人的感情,如快乐、痛苦等等;想,是指人的感知,如视觉、听觉等等;行,指人的精神状态,即思想和行为等等;识,是指人的意识。

    佛陀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无我”:没有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我们身上有很多东西,并不受自己的控制。很多思想和行为,就是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做出的。

    2、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一个完整的大脑,至少包括七个模块,分别是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友好关系、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预防疾病。

    在生活中,每当遭遇不同情境,人类就会把

    相应的模块“调动”出来,进行应对。

    佛陀得出结论:人的自我意识非但不受人的控制,其自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不受控制、不断变化的状态,可以称为“无常”。

    A2、第二部分:我们眼中的客观世界,其实也有许多“幻觉”,这是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会受到自身感情的影响和评判,因而生活在“色”的世界里。

    而那些长时间践行佛学的人,能够一定程度从欲望、感情中剥离出来,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

    A3、第三部分:在虚幻世界中,实现自由与觉醒的办法,这是佛学提供给我们的修炼方法。

    为了打破认知局限,达到“无我”和“空”的生命体验,所需要的两种修行方式:它们分别是正念冥想和正念对抗,

    1、正念冥想。

    首先,你要找个地方,独自坐下,闭上眼睛。这时,你的大脑常常会进入无所事事的思绪游荡状态,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大脑的“默认模式”。

    其次,当注意力稳定后,就可以将思路转移到当下所念的事物上,那些内心的情绪感受,例如悲伤、焦虑、烦躁等等。你需要坦然接受这些情绪的存在。

    最后,你要平静地审视这种感觉,体会它给你带来的真正感受。

    2、正念对抗,这是基于冥想的进阶方法。它可以加强自控,帮我们消除某些坏习惯。

    首先,我们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思考那些坏习惯,到底给自己带来哪些“快感”。

    其次,我们需要接受。

    和冥想一样,当我们发现情绪,不要去排斥和驱散它,而要尝试接受。认真地体验这个过程,能够提高我们对这些负面情绪的“免疫力”。

    再次,我们则要进行审视,思考一下,这些感觉与我们身体的关系,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是让我们内心感到更快乐,还是让我们缓解了压力。这一步,让我们客观地分析养成一些“坏习惯”的过程。

    最后一步,则是“不认同”。

    当我们完成前三个步骤,就可以问自己,这些“短期快感”,从长远来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到底能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实际上,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坏习惯,带来的“感觉”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只是一闪而过的快感而已。

    而经过正念的审视,这种“短期快感”将很难激起我们的兴趣。这样一来,短期的“冲动”“快乐”很难维持,坏习惯自然就被终止了。

    S、《洞见》,作者是罗伯特·赖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的教授,曾担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被评为“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洞见》QAS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pr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