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十六“拜拜”的信仰

作者: 凤凰康 | 来源:发表于2022-01-04 18:02 被阅读0次

下午放学回来路上,猛的想起今天是腊月初二,我掉头去市场附近买了两类馒头,一袋橙子。

踏进家门,放下书包,洗干净手,拿出盘碟,装好馒头水果,点上三炷香,虔诚地在“土地爷”前报上日子和主人名字,孩子名字,低声细语交代嘱托。接着,拿一摞金香纸到小区烧金桶焚烧。

我就像老人家一样娴熟的完成这一系列仪式感十足的动作。

闽南大部分地区有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拜拜烧香的习惯。

农村更为兴盛隆重,这一天每家每户基本上会烧煮一些好料,放篮子拿到村落的佛地拜拜、烧香、祈愿。

在城镇社区现在移风易俗,烧香拜拜也走向简单化。人们基本在家立个佛龛,这一天自己备三样食品(带有“发、甜”之意即可)。小区物业也入乡随俗,每栋楼在指定位置放置烧金桶,安全、方便。现在也有一部分家庭到南海观音祈愿请示后,简化掉“烧金纸”的这一环节。

成家后,我成为家里的女主人,我学着老人家的样子,有模有样的担负起初二、十六的拜拜工作。

过去我并不擅长这些,换句话说,年少轻狂的我不谙世事,一度觉得此类事情繁琐封建迷信。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对此只有一样的态度。

我觉得,我堂堂一个十几年的党员,学生时代接受“民主、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在社会主义共产在社会主义社会下,应以唯物主义来实现自我价值,自身使命岂能把个人梦想愿望寄托在外物上。

那为何现在转变了态度了呢?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念头,对于长辈的要求我们“听话照做”,你说什么,让我做什么,我听你的,做完了就可以随心溜达。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房子对面就有一处34平方米的庙宇。每到习俗节日,村里内外的乡民们都会肩扛扁担两头担着几样盖着盆碗的食物来到庙宇。

以前不清楚为什么长辈总叫还没成年的孩子踉踉跄跄地肩担这一担子。

有一次母亲硬是叫我一手一祭祀品,提到对面的庙宇去,而她手里拿着烧金纸,和婶婶有说有笑走到那里。

过了拱桥,我转头看向谈笑风生的母亲我挤眉弄眼就是不想再往前走一步,我心里就纳闷,大人有的是力气,为什么老是叫我提这些祭祀品。

长大些后终于明了,长辈叫孩童担提祭祀品,是想让孩童们用行动做给佛祖看,证明自己多么诚心,以期各路佛神多加保佑我们健康茁壮成长。

长辈他们宁可空着手,也不帮东倒西歪的孩童。

似乎跌跌撞撞走到佛祖那边也就意味着成长了。

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除夕春节或正月元宵,老姜的祭祀氛围更为浓重。烧越多的烧煎职意味着你对房主愈加虔诚、愈加热爱。

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二这一天是整个村轮流扛佛祖游街,天蒙蒙亮,长辈已经各自收拾好桌子搬到村里的大庭。大约7点多伯母叫堂起来,让十六岁的他做家庭代表去抗旗。堂哥穿好鞋袜,扛着大旗准备和堂哥出发邻村接应。伯母不停地叮嘱他,“扛旗越正,说明越有志气,村里那么多青年少年要打起精气神,不能给咱家族丢脸!”

早晨8点左右浩浩荡荡的扛起队伍,排在敲锣打鼓的夕阳乐队后,而在队伍的最前端是念着佛语的法师。

大人小孩还有老人们围在自家的门面前指着队伍内一个个青少年评头论足。伯母看到堂哥雄赳赳气昂昂,扯着嗓子吆喝着,“我家阿敏扛的旗最有力……”

村里的节日氛围基本都是在一些民俗风俗仪式里沸沸扬扬里过去了。

后来慢慢长大,经历了人生的一些悲欢离合看着烧金桶里熊熊烈火似乎回想起很多离开许久的亲人,比如奶奶,比如爷爷,比如外婆还有我亲爱的哥哥。金红色的火焰越烧越旺,没有几分钟,越来越微弱那种强烈的灼烧感渐渐变淡变凉很多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轻,越来越少。结婚生子,工作一天天往前奔忙着,为了更好的日子前进着往前奔跑着。身后越来越多的人事物被我们遗落在身后,如果不是触景生情,我们真的很少很少回味过去,感知过去的温存。

那些热烈奔腾的日子啊,终将一去不复返。如果不是传统民俗不是民俗习惯的传承,我们到底缺少了许多缅怀亲人,重温过去的机会。

这些感触是我在一次次手持三炷香,虔诚的面向佛祖体会到的,是我打起点火机,点燃手中的金纸,熊熊烈火温暖了我,融化了身后冰冷的寒气。

我也忘记了从哪一年开始,我开始特别顺应地接手了女主人烧香拜访事宜。

有一部分原因是传统居家的先生感染着我,每天出门前,他会把手洗干净,虔诚地鞠三个躬,而后坦然笃定的地走出去投入到新一天的事业工作中。

刚开始我不大理解,一位30多的青年人为何如此虔诚的做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但是看到他脸上洋溢着安定温和的笑容,我感受到这份信念是真挚的。

当我们真诚的把内心最简单最朴实的一愿望告诉佛祖,虔诚的鞠躬完成双方之间的倾诉交接,彼此转身做好自己,踏出去的脚步会更加安定,有力。

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封建思想,他就像一位故友,你把每一天每一阶段,每一年的心愿倾诉于他,他特别慷慨从容地接受下来,两者握手言欢,彼此努力在彼岸温暖拥抱。

这不是封建思想,不管初一十六15还是初二十六在约定俗成的日子里重复着充满爱的仪式感,比如今天因为要拜拜,我去买面包买馒头,买水果如果不是这个节日,我也许就忘了给生活加点温存的行动。这份仪式感让每一位居家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当下的朴素生活。

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封建思想,是对美好和谐、健康平安生活的期许和信念。

【齐帆齐微课第303篇,字数2068,共累积492860字数】

相关文章

  • 初二、十六“拜拜”的信仰

    下午放学回来路上,猛的想起今天是腊月初二,我掉头去市场附近买了两类馒头,一袋橙子。 踏进家门,放下书包,洗干净手,...

  • 悟道

    佛,是每个教徒的信仰,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信仰的一尊佛,人们想求好运,想保佑家人平安都得去佛前拜拜。 ...

  • 第一章 拜拜就拜拜,下个会更乖

    第一章 拜拜就拜拜,下个会更乖 相信过地久天长吗? 就在这个毕业季,又少了一个信仰这个词的人。 知道掏心掏肺...

  • 孩子,你的年味在哪里?

    01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初一、初二走亲访友,给长辈拜拜年,见见面、聊聊天,不正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

  • 拜拜拜拜拜拜拜拜

    受不了破广告,已删除所有文章,感兴趣可移步:pythonic生物人[https://open.weixin.qq....

  • 内蒙古国动通讯

    嘎嘎嘎嘎嘎呵呵好吧拜拜拜拜拜拜宝宝

  • 拜拜

    拜拜拜拜~

  • 无标题文章

    %发发发拜拜拜拜

  • 经济

    哈哈哈哈就好好斤斤计较呼呼急急急就好好晋级局还好哈哈哈古古怪怪VB不拜拜拜拜拜拜拜拜拜vvvvvvvvvvvv看空...

  • 拜拜 拜拜 拜拜

    该去的去 该来的来 该走的走 该在的在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姥姥挑选一个最时尚的日子5.20离开, 只因为功课太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二、十六“拜拜”的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xc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