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大约十岁的样子,央视播着87版的《红楼梦》,那时候家里人很喜欢看,我却觉得一点也不好看,总想着快点换台,也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喜欢看红楼,后来约莫十二三岁,再次看虽没之前反感,却总觉得无趣,那时候以为欧阳奋强版的宝玉是个女的装扮,丫头小姐,嘻嘻闹闹人物又庞杂,看不明白。
02
真正接触红楼大概到十六岁的,高中课本有一段选读,选的是宝黛初见的一场,才慢慢感觉看明白了些,边跳着读,边看87版的红楼梦,觉得有些意思,那时候最喜欢的是宝钗和湘云,觉得宝钗稳重、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而湘云豪放、直白,又有几分洒脱,像是现代穿越过去的,黛玉虽也好,却总觉得她的镜头多是在哭,说起话来又有几分刻薄,因而没什么感觉。
03
后来学业忙就忘记了,再读红楼约莫考完大学的暑假,那时候突然喜欢上黛玉了,有点理解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从网上查了各种资料,特别喜欢看宝黛在一起的场景,看到林妹妹一生气,宝玉就着急,后来知道结局是个悲剧就不敢在往下读了,电视剧也只是到25集后面的遍没勇气在看了,想着这样至少在心理大观园还是热热闹闹的,园子里的姐妹也永远在一处,结诗社、赏花、放风筝、全是些美好的日子,不忍看完后面被抄家,死的死、散的散,感觉结局终究是太悲伤了。
04
今年因看了小戏骨的红楼又捧起书来重新来读,重温87版的电视剧,这次不同前几次,把后面的也看完了,读的心境也与当时不同,而书中很多东西也才渐渐看明白,更是深深喜欢上了红楼梦,忽然明白有些书没有些经历,年龄未到,是看不大明白的,就如红楼,有点看懂时,便是成长了,再读时,发现自己既不讨厌书中的谁也不过分喜欢书中的某些人物了,开始理解,是是非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每个人的选择都被时代所裹挟。
05
书中女子的命运大都凄惨,蒋勋讲《红楼梦》中有一句印象比较深,大概意思是说我们长大的过程有一部分像林黛玉而有一部分是薛宝钗,黛玉代表纯净,也很有个性,有不高兴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而宝钗则喜怒不行于色,略显得圆滑些,黛玉对待感情执着,外冷内热,对宝玉用情深,却也应了那句情深不寿,眼泪还完终是要离开的,一生只为还一个人的眼泪而来,前几回中黛玉使性子发脾气,莫不都是太在乎一个人了,彼此真心喜欢过的大都明白,谁先捧了心出来,谁就输了,感情里受伤的总是那个用情最深,将情看的最重的人。后来宝黛共读西厢、送黛玉手帕,心意渐明,黛玉使小性子就越来越少了。
06
宝钗则是个外热内冷的人,从外看待人都好,而从内看又极冷,她的性格和家庭分不开,家中有个霸王似的哥哥,而薛姨妈又不管事,一个大家族中指的住就是她了,这让她看起来处事更老练,其实我觉的宝钗并非没有真性请,那样的生长环境里,逐渐压抑自己的性情来顺从世事人情也是能够理解的,她的选择多少有点身不由己,让人哀叹。
07
现读《红楼梦》,觉得这书竟也还是一本关于因果的书,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是因,绛珠仙草人间还泪为果,王熙凤对刘姥姥的一点小恩是因,家族衰败时刘姥姥救巧姐是果。可见无论身居何位,不嫌贫爱富,心存善念,宽于待人是很重要的,而富贵金银转眼散,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人又往往被欲望所左右,要学会知足,虽时代不同,可是文中所写人生中所面临的无奈放在今天亦不过时,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应该还是得不到的莫强求,但做一件事一定要尽最大努力,生命里也不总是好的,而是好坏参半,学着学接受坏的那一部分,不嗟叹,不抱怨,多种善因。
书中有些地方现在还是不明白,不知自己几年后再读一遍又是什么感觉,好书是值得反复读的,不同的年龄读出的味也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