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心理蘅芜香·杂文集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缺乏安全感?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缺乏安全感?

作者: 澧水陶瓶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23:58 被阅读6次

      总是听到身边好多人说自己缺乏安全感,于是我就想缺乏安全感是怎么样一种感觉?回忆和感受自己是否也缺乏过安全感,再对比身边看到和感受到的大家所描述的缺乏安全感的样子,于是我有了一些想法,关于缺乏安全感这件事,我有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想与你分享一下,也是和自己分享一下。 

        习惯了对标准答案的依赖。

      上学前,父母告诉我们走路要抬头挺胸,吃饭要细嚼慢咽;上学后,老师告诉我们,怎样对怎样错;工作后,老板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是我们习惯于有人能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答案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应该往哪里走,可是我们知道生活没有答案,也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本应该做什么。

      对于标准答案的依赖,让我们缺乏安全感,因为一旦没人能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就会不知所措,然后茫然,最后只能在经历过漫长的煎熬之后,才有可能重新拾起自我。而这个煎熬的过程,在我们真正的拾起自我之前,我们的生命处于一个没有支点的状态,没有方向,没有依靠,像在坠落,不安全的感觉就会产生。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安全感也是,它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标准答案,也就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要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我们就应有意识的去怀疑标准答案,去相信自己的答案。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曾告诉我们:“只要你的思路清楚,计算过程正确,你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记住,有逻辑的自信会让我们尽快找到自我,然后拥有踏实而有底气的感觉。

    缺乏兴趣爱好。

    看到好多人把一些社交软件当树洞,当做宣泄情绪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呢?

    我曾问过一位用了一年多一款社交软件但是从来没有发过状态的网友:“很多人把这里当树洞,你用了这么久,怎么都没发一个状态呢”,得到的回答是“我的生活过得挺好的,没什么抱怨的”。然后说了她的各种兴趣爱好,绘画,声乐,书法,舞蹈,还有好多,她都会,并且都很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也感觉特别充实。

        这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还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所以一旦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漫无目的,就会发慌,就会感到空虚,想抓住什么东西。这种感觉就会让我们产生缺乏安全感的错觉。

        其实我们缺乏的不是安全感,是兴趣爱好。由此,我明白了父母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的一个好处,虽然父母可能出心不在此,但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是给了我们一生的财富,总有一天,父母、爱人、朋友都会离我们而去,而这些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兴趣爱好却可以相伴我们一生。每当我们一个人发慌的时候,这些兴趣爱好就可以充实我们漫长而荒芜的岁月,让我们不至于在一个人的岁月里发疯。

        错把需求当期待。

        需求是我们缺,而期待是希望别人给,可我们真正需要的没人能给。

        期待是通往地狱之路。期待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们不让别人走自己的路,那就不是真爱。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私需求。如果我们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们有所期待。最悲哀的是,在“自私”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付出爱。

        期待是为了满足需求,但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并且若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会觉得对方不够爱。要求别人来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觉得不被爱,就会产生缺乏爱的信念,那么不管对方怎么证明,都是不够的。

      若我们能放弃期待,就有机会发现,其实我们所需求的一切都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当我们不再用期待来束缚对方之后,我们可以想象已经把需求交给了内心的那种更高层次的力量,我们就会把内心里那份期待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这时我们心中的空间才会被爱填满。

        记住,需求需要期待来满足,是我们忘记我们内心早已拥有一切时才会产生的错误想法。

        害怕落后的恐惧感。

        身处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得不努力追赶。多数情况下总有一种感觉,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即使在追赶,差距还是在拉大,这种无能为力的无力感,就像身处在一条向下的滑道,不管怎么挣扎,还是在加速的向下滑去。 

        这种无力的滑落感会产生令人无力的不安全感,此时再看身边的人,如果和我们一样同步的滑落,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我们以彼此为参考系,就是静止的,就会忘掉一起滑落的感觉。此时一旦彼此的步调不同,不管谁前谁后(因为和世界的差距本没有前后,所以彼此和世界的差距便没有前后,我们虽然在滑落,却并不知道在滑往哪里),就会让我们原有的稳定参考系失去平衡而感觉到滑落感。滑落感的再次出现,会让你们再次产生无力的不安全感。

        伴随着不安全感产生的是随之而来的想要平衡到原有的稳定参考系的欲望和行动。这种害怕落后的恐惧感,或者说害怕面对未知的滑落感,会让我们产生竞争的行动,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参考系的不稳定。

        我们得明白,这种滑落的不安全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不得不面对的痛感,我们只有诚实的面对它,才可能激发我们无穷的勇气去接受它。

        以怀疑为手段的阴谋。

        每当我们要做出一项重大决定时,都会遭到自我怀疑声音的围攻。这些声音用恐惧、紧张等感觉来折磨我们,试图让我们放弃。还没有迈出步伐,怀疑的声音已经先对自己说不了,不是不够好,就是准备不充分。

      为什么我们会轻易地怀疑自己,怀疑在乎的人,却会轻信一条广告或陌生人的一句话?

        答案是,你心中有另一个你在阻止你了解自己,怀疑就是它最好的武器,它会让你深陷迷宫无法脱身,用各种问题来消耗你的精力,迷惑你的爱,以此来分散你的注意力。这个阴谋的核心,就是要让你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

      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在亲密关系中,这意味我们会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伴侣。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存有怀疑,又怎么能亲近对方?在面临一个重大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更强大,它会阻止我们依灵魂的指示做出选择。它会把过去的创伤投射至未来,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恐惧心理,这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如果我们这样说:“我无法相信ta的爱,怕ta会伤害我。”其实我们真正不相信的是自己,我们的“信任”,其实是期望——期望对方的行为不会使我们旧伤复发。事实上是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伤痛或爱自己。怀疑的心理也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我们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够好,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这就是不安全感。

        请记住:真理是安静的,只有平静的心才能听到。

      依附——束缚之索。

      小时候害怕爸爸妈妈不爱自己,所以会学着乖乖听话;害怕老师不喜欢自己,所以会抢着回答问题,好让老师能注意到自己;害怕小伙伴不和自己玩,所以会努力去迎合。这些都是依附情节。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离弃,我们做出过很大的牺牲,牺牲了自己。

      随着成长,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种生存机制的介入,让自己远离这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选择叛逆,寻求独立。但我们却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依附,当与一位伴侣发展出重要的亲密关系时,随着关系的不断深入,就会发现,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破除依附情节,我们会渐渐地了解到,彼此之间的互动,跟小时候与父母的互动是一样的。甚至会觉得自己就像跟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住在一起。

      小时候我们会选择几近于一味的去讨好和迎合,以确保那不实的安全感,但是,经历过叛逆后的我们除了会保留一部分小时候的迎合本能外,还学会了叛逆,学会了期待甚至改变对方来迎合自己。这种依附情节造成的双向迎合是对我们彼此亲密关系的束缚之索,它会不断地勒紧我们的爱,直到喘不过气来。

      深陷依附情节陷阱的人,往往很害怕失去那不实的安全感。在亲密关系中做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气和信任,也需要能真实的面对自己,能真诚的和伴侣进行交流。而当我们能越来越明白真正的自己时,也越来越接近真理,同时会发现,伴侣也和自己一样。这时就会获得更高层次的力量,可以自己做选择了,现在我们就可以再次选择和伴侣在一起,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需求,而是因为了解到这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正在流失。

      有这样一句诗“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很能代表现在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又仿佛置身孤岛。

        过去,我们为了解决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我们为了逃避问题而屏蔽信息。一切都在爽文的形式下悄然进行,我们享乐其中或者说颓废其中,在其中做一个积极的废人。我们总是感觉很累,需要放松;不想动脑,只想放空;不愿主动,只愿被撩;只享买买买,不想赚赚赚。

      这让我想到了蒂姆.哈德福在《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一书中提到的“自动化悖论”,指科技越先进,人类反而越无能。而这种爽文形式的文化氛围就像自动化悖论一样,越娱乐,人类的感知能力越麻木。我们担心未来某一天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却没有意识到娱乐智能已经在一步步抢走我们的决定权,侵蚀着我们的感知力。而当科技失效,娱乐暂停时,我们是否还能做到不用导航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没有娱乐也可以满心欢喜?

      长期的浸身于爽文文化的氛围,已让我们产生了哪怕空闲下来一点的时间都会有心慌而没有着落的空虚感,失落感。这种空虚失落又抓不住一切的感觉就是我们不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尼尔.波玆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讲到“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正在悄然流失,我们必须要学会挣扎着坐起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感知这世界的一切情绪,而不只有娱乐;去感知生命无限的可能性,而不只有躺着这一种姿势。

      赶快坐起来吧,活动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阻止我们感知能力的流失,而重新感受到生命跳动血液流动的安全感。

      不要暗示自己总在失去。

      记得上大学那会,好像很多人为《失恋三十三天》《那些年追过的女孩》,还有后来的《前任3》和《后来》流了不少眼泪。显然,我们流的眼泪并不是为别人的青春和故事,而是为了自己的青春和故事。就像在我上大学那会我并不热衷于听民谣,而后来我的手机里存了很多民谣,同样的歌词,在不同的年龄段我却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个味道是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失去的青春里故事的味道。可以让我们感动的,往往是我们想要拥有而又不曾拥有或者曾经拥有而又失去的。

        我上面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其实,只想说明一点,当我们回忆和感动的时候,同时意味着我们在暗示自己失去了什么。

      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我们要振作,要复兴,要重新做人,就仿佛我们曾经振作过,辉煌过,做过人一样。我们总想回到从前,其实是在暗示自己曾经拥有而又失去了什么,所以总会有缺的感觉,而我们会笼统的把这一切缺的感觉全部一股脑地塞给安全感,所以我们才会总是感觉自己缺乏安全感。

        当然,我们不是在告诉大家不要回忆,我们只是希望能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而回忆?回忆于我们又有哪些意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回忆,更好的面向未来。

      缺乏安全感只是一种感觉。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种感觉,小时候总是摔跤,疼的感觉;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悔的感觉;别人惹恼了你,怒的感觉;看到男神女神,心动的感觉,可是你现在还能真切的感受到几个感觉,有哪些感觉还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你每天的生活,没有几个吧?为什么没有呢?

      我们再想想那些至今还萦绕于我们心间的是些什么感觉,是儿时的某个心理阴影,是因为我们的某个选择影响了我们人生轨迹的幸或不幸的感觉,是当初爱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的感觉,这些感觉至今我们还记得,并且还可能持续下去。

        但是我们对比一下,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了最开始讲的那些感觉却能感受到后面讲的这些感觉呢?它们的区别在哪?

        区别在于,前面讲的那些感觉只是当时那一刹那的感觉,等感觉过后我们还是会恢复到平静的情绪状态,我们并没有在当时的感觉之后进行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延续感觉或加深记忆的行动,所以这种感觉慢慢就淡化了。而后面那些感觉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我们为此而付出了很多,我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每次见到绳子就想到了自己被咬的阴影,而生活中到处是绳子,我们每天都在加深自己曾经被蛇咬的记忆;我们曾经的某个选择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承受或享受自己曾经那个选择所带来了的结果,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在加深对曾经的记忆,所以我们便永远记得曾经做那个选择的感觉;我们曾经爱一个人,做了好多浪漫的事,尴尬的事,有好有坏,有傻有天真,有笑又有泪,有悔又有恨,曾经的相送,一步一步,都是甜蜜,而今,一步一步,都是刻骨的痛,之所以痛到如此彻底如此长久,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好多爱,每一点都在不断地加深我们的记忆。所以做的越多,痛的越久;爱的越深,疼的越真。

        而缺乏安全感也就像其他的感觉一样,它也只是一种感觉,若我们能扛过那一刹那的慌乱和无措,孤单与寂寞,其实它也就过去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依然可以是那个自信踏实阳光的好少年。若我们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轻易做出了选择和行动,那么我们就极有可能因为我们的选择和行动而持续的和这种感觉进行对抗和较劲,这才会不断加深和强化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感觉。

        我们得牢记,缺乏安全感只是一种感觉,而以缺乏安全感为名的控制和索取才会坐实我们缺乏安全感的事实,让我们真正的缺乏安全感。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不要着急,放轻松,慢慢来,要牢记所有的问题都可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轻松,其实它们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只有我们去思索它们,认清它们,我们才可能得到这份宝贵的礼物。

        最后送给自己一句话:凝望深渊的人,最后也会成为深渊本身。我们要做的是永远记住,没有什么问题是可以大到用爱都无法解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会感觉缺乏安全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gh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