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求学的日子,遇到气味相投的朋友,一起读了很多书。对梁晓声的作品,是最爱的。坚持“人性本善”的我认为他的作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朗读者》上,他朗诵了《慈母情深》,令人动容。
《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深几许?生活的举步维艰,给钱的慷慨,是为母爱之深厚;支持读书、尊重文化,慈母之爱子,则计为之深远;心甘情愿、为母则刚是为母爱之伟大。
一个“深”字,一字千金!
“我”对书的痴恋,促使我不由自主地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七八十台机器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呆呆地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母亲的影子。在一个老头的指引下,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里,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扯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每月二十七块钱,一天九毛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着,煎熬着……
“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工作环境,怎能不为要向母亲要钱的念头感到难过、羞愧和心酸。
母亲见我来了,“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随着一个慢镜头的推进,“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母亲曾经挺直的背变得佝偻,曾经红润的脸变得苍老,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变得憔悴不堪。
三次我的母亲的叠现,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语言的精确妥帖需要的是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和极艰苦的挣扎(朱光潜)。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眼里,乃至心中。
怀着复杂心情的我在母亲的催促下还是说出了要钱的想法: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无视旁边女人的阻拦,将钱塞进我的手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一个“塞”字,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不舍,一个特写镜头,放大了母亲的手、龟裂的手,放大了一张皱巴巴的毛票,更放大了母亲给钱的动作,“塞”是千言万语的极致,“塞“是大爱无言的平淡。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是望子成龙的希望,是母爱的无私与深情……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攥着母亲的辛劳和汗水,攥着母亲伟大无私的爱,也攥着愧疚,攥着感激和决心。
面对着母亲的深情,感受母亲的深情,咀嚼母亲的深情,怎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啊!
诚如惠特曼所言:“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位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读完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我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生我时难产,历尽艰辛,几近晕厥。我出生时瘦弱如病猫,身体羸弱。夜半发病,母亲一次又一次敲开村医家的大门,低声下气,忍受着斥责与冷漠。年幼无知,恐惧吃药的我把药偷偷藏起来,被母亲发现强行灌下,那时我的身上经常满是刮痧的印记。为人之母,方知为我四处求医的母亲是怎样的举步维艰!
现在母亲说起这些,轻描淡写,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
对于母爱,难以为报,就如挚友所说:让自己学会担当,知道自己被需要,明白自己的不可或缺。
这就是对母爱的最好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