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笑林广记》上,有个“俩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老和尚带着徒弟小和尚出门化缘,路上遇到一条河,河边有一个妇人正在啼哭,声音凄惨。妇人一身褴褛,自称家里遭灾,家人贫病死光,自己孤身一人,出来逃难,想到河对岸投靠那边的亲人,但看到河水汹汹,既无桥可过,亦无他路可走,正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之时。老和尚顿生悲悯之心,看河水其实并不太深,就将妇人顶在头上,驮她过去。到水中流,妇人衣衫朽旧,加上被水濡湿,裤子软烂,不觉被老和尚(此处省略一万字···)。等老和尚深一步浅一步把妇人驮到对岸,妇人娇喘连连,满面桃红,秋波流溢,给老和尚道谢之后,含羞蹒跚而去。小和尚也蹚水过河,跟着师傅继续前进,想着刚才师傅和妇人的举动和表情,不由得下身发硬,脑子发昏:
“师傅,那个妇人,那个•••那个妇人••••••会去哪儿呢?”
“哪个妇人?”老和尚双手合十,脸上还有点湿哒哒,似乎也还有点懵,但声音很是淡定沉着。
“就是刚才您驮着过河的妇人啊,真•••真•••好看。”
“阿弥陀佛,为师早已经把她放下,你却还念念不忘。我虽然身体驮她,心里却并无她;你身体并未驮她,却将她放在心中不能放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况是一个妇人。你还要慢慢修炼才是啊。”
小和尚恍然大悟,羞愧不已。

【二】
讲完这个故事,自觉不免低俗之嫌,有碍正人君子清耳,那么,您尽可啐口唾沫,来个“呸”字差评,不屑一顾也就完了。但我转述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讨论是不是该“反三俗”,而是传递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心里不要装太多世俗的欲望,那样太累。要学会放下,清心寡欲,换用今天一个时髦点的概念来说,就是要学会“断、舍、离。(这概念据说是小日本人首先提出的。谁提出的无所谓,我们只需要看对不对。)”——丢下妇人,轻装上阵;丢下羁绊,我心飞扬。
和尚和女人的故事,不过就是个故事,《宰相刘罗锅》的歌儿里唱到:“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咱们不妨讲一讲身边的真事。断、舍、离不光是要学会把欲望放下,还要学会把物质舍弃。我有个女朋友(女性朋友),爱逛商场(所有女同胞大概都有如此雅兴吧),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服装,标价一万二。和服务员讨价还价(实际心里觉得好便宜哩),激烈交锋之后,以一万块拿下。喜滋滋的给爱人和闺蜜们展示一番,从此锁入衣柜,十年不见天日,悲夫!为何?买就是一个高兴,就是一个拥有,至于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儿啦——不光是衣服,想想看,我们可爱的女朋友们,哪一个不是有数不清的衣服、鞋子、包包?当“买买买”成为一种习惯不能自拔,“剁手党”的新词儿就应运而生啦。可惜,不要说剁手,就是你威胁要她的命,她冷笑一声,照买不误。小女子死都不怕,奈何以死惧之?
买来东西不用,逐渐堆积如山,那么再购进新的物品,就有无处安放的麻烦。此时需要发动一场“弃旧迎新”的大革命。啥?弃旧迎新,还革命?若是如此,你看吧,“选择困难症”大爆发的时刻到啦: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无论哪一件,都舍不得丢。几个小时的时间徒然溜走,还是不能下决断。于是乎,物品带来的不是获得感,而是一腔多愁善感:哎呀呀,亲爱的,教我如何舍弃你呢?

现代女性的问题是买的东西太多功能重复,而传统的老年人呢,则是对过去事物留恋太多过于积攒。姜昆和唐杰忠说过一段儿相声,好像叫《楼道交响曲》。一户人家改善生活条件,买了一架钢琴,往家里搬运经过楼道,需要绕过好多障碍,费老劲儿了。有个老太太对着搬运工大声呼喊提醒:“小心我那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用过的尿盆儿!”搬运工人啼笑皆非,钢琴主人呢,则汗水和泪水齐飞——我们楼道杂物、旧物,怎么就不舍得扔掉,给大家倒出个宽敞方便的空间呢?
这当然只是个段子,但段子正是来源于生活。现实当中,我们发现老人总是贪恋旧的东西,即便有新的更好用的替代品,他们还是固执的留着老物件。即便不用,也珍藏起来,结果让废品收购者恨得牙根儿痒痒徒呼奈何。我一个同事,平时劝老人换一换新家具啥的,总是遭到拒绝,想来想去,决定来个釜底抽薪,用先斩后奏,生米做成熟饭的方式,强迫老人的物质条件升级换代。于是乎,趁着老父母出门旅行几天时间,和兄弟姊妹偷偷将老人的住处打扫清清爽爽,唤来一废品收购员,将老物件卖了个大半,换上新用品油光锃亮,此情此景,简直叫他喜洋洋者矣。几位抱着邀功请赏的心态,期待老人归来。没想到二老一到家,看见窗明几净的新居,破口大骂:“你们这帮混账家伙,把我们的东西藏哪儿了,送给谁了?一样儿不少给我弄回来,不然咱们没个完!”兄弟姊妹面面相觑,叫苦不迭。马屁拍到了马蹄上,纯属活该。一片孝敬之心,换来忤逆之责,面对雷霆之怒,只好乖乖儿的把东西重新淘换回来,哪怕比卖出的价格高出数倍呢。
老人的观念和子女的观念之所以完全不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节俭惯了,舍不得扔东西;另外,很多老物件不光是有使用功能,更多的是承载了一种回忆,一种人生的印迹,风雨人生路,你怎么能说抹掉,就给他们抹掉呢?
女人和老人,怎么让他们断、舍、离?这可不是小和尚顿悟那么简单呀。
【三】
断、舍、离,不光是物质的和欲望的,交友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朋友是呈一个越来越多的状态,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恨不能五湖四海皆兄弟。干事情需要人脉资源支撑,认识人数量多多益善。但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我们会发现,很多人从我们身边消失了,而且彼此也没有再联系的想法。用一句哲人的话来说:“多数人不过你生命的过客,只有少数人是你生命的陪伴。”我们常联系的,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互相知根知底,三天两头扯扯淡,拉拉呱,吹吹牛,吃吃饭。当然,志同道合,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聚过之后,欣欣然各回回家,各找各妈,如此而已。
有些人,其实是不值得当做朋友惦记的。打个比方,我有个“朋友”,相识已二三十年。该君经过努力,从小办事员,一步一步,爬到了现在局长的位置,可谓功成名就。我们小城市的局长,虽然不很大,但也很不小啦。多年朋友嘛,当初共患难过,那么,就应该“苟富贵毋相忘”(当然啦,人家富贵了,咱还是那一副没出息的熊样),我经常给他朋友圈点赞,节假日发个问候,至于见面的机会嘛,少之又少。但他给我回复消息的次数,比见面次数还少。是个人物了,“理万机”需要他呀,咱得理解。但慢慢儿的,我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为啥这么说呢?我们这几年就见过两三次,都是他个人私事需要帮忙的时候——我虽然不富不贵,却刚好在他需要搭把手的事上有劲可使。帮忙的时候,朋友言语态度和蔼可亲;帮完忙,又如断了线的风筝,杳无消息——电话不接、信息不回,人家蒸发掉了。
突然有一天,该君电话来了:“哥们,给我办个事儿。”——还是熟悉和蔼可亲的声音,各位,您帮我分析看,什么情况这是?
或许我是误会了这位朋友,不过,如果该君是真朋友,他也不会抱怨我的误会罢。当然,这样的“朋友”很多,大浪淘沙之后,基本上都已淡出我的视线之外,没有了交集。“江湖路远,从此不必相逢”,有缘无分,彼此彼此。这不是气量大小毫无关系,而是人生路上由感而悟: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把时间多用在值得你陪伴的人身上岂不是更有价值?即便孤独的时候,和自己相伴也是很好的。一些无意义的社交,免了吧。一些无意义的人,舍弃吧。
【四】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过多的占有,过多的控制,过多的主导,意味着超负荷的支出。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如此一声叹息,时时穿过时光,向我们袅袅而来,余音绕梁,你是否听到?
断、舍、离一个较为理想的境界,就是如同庄子主张的,让心灵自由。可我觉得,庄子这人潇洒是潇洒,可仙气太重,有较强的距离感,而我们呢,还是要食烟火的。倒是孔老夫子的“耳顺”之说,值得考虑借鉴:不计较、不生气、不牵挂、不强求。
那位说了,孔子说的是“六十而耳顺。”可是,咱们虽然没有到六十岁年龄,但可心向往之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