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选评文章
原创|徐志摩:从《再别康桥》说起 ,我寻寻觅觅 ,只要一个你而已

原创|徐志摩:从《再别康桥》说起 ,我寻寻觅觅 ,只要一个你而已

作者: 愬心 | 来源:发表于2020-02-24 23:27 被阅读0次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 ,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 ,我命。                                                                    ——徐志摩

图片来源于网络/剑桥大学

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剑桥大学最深情的告白 ,诗中所写的环境就是剑桥大学的风景。以前在学校每当有朗诵活动 ,这首诗可是“明星” ,总会出现。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读到这里有个疑问 ,徐志摩是和剑桥大学告别,为什么要和天上的云彩挥手?在心里留下疑问 ,接着往下读。

后面三小节诗写的都是康桥美丽的风景 ,青柳、夕阳、艳影、软泥、青荇 ,这么美的景色 ,让徐志摩甘心做一棵“水草” ,在康河的柔波里荡漾。

关键的是那一潭清泉 ,不再是泉,而是彩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带有丰富的想象力。

徐志摩来康桥再次告别 的,不仅仅是因为剑桥大学美丽的风景 ,从这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可以推导出 ,他告别的还是一个美好的梦。

梦有两种 ,一种是对过去的梦 ,一种是畅想未来。“彩虹似的梦”是“沉淀着的” ,由此可见 ,是徐志摩当年在剑桥的梦。诗后面又接着写“寻梦” ,更说明这次来剑桥是重温旧梦。

刚刚还是夕阳 ,现在却是满船星辉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 ,徐志摩依然在寻梦的路上 ,越走越远 ,越来越美 ,情到深处 ,使其想放声歌唱。

可是 ,不能放歌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梦是他个人的 ,私密的 ,不想让旁人知道的美梦。

哦 ,原来如此 ,为什么要挥手告别西天的云彩 ,原来云彩当年见证我的美梦 ,和云彩告别不会有声 ,和剑桥告别就要放歌了 ,可不能旁人知道。

于是 ,徐志摩就“悄悄的”“沉默的”独享这份美好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让我想到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徐志摩在那里不声不响地 享受着这美梦的音乐告别 ,这是他心底对剑桥独特的一份情意。

最后  ,我轻轻地走了 ,不带走一片云彩。”一个人轻轻地来 ,再轻轻地走 ,不带走任何东西 ,转身好洒脱。他真就是林徽因说的那样——“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徐志摩和朋友创办了诗社 ,取名新月 ,新月诗有三大美: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这首诗读来就可想象剑桥大学的美丽风景 ,这是绘画美。

“笙箫”“夏虫”这是音乐美。

“轻轻地来” ,“轻轻地走” 回忆一番 ,到“大声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的转折 ,把心中的那份微妙情感写的生动 ,是这首诗的精致结构 ,也就是建筑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剑桥大学

2.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硖石镇的首富之家,后留学美国,主修经济学。父亲让他进入金融界,但是他具有诗人气质 ,不喜欢经济。

因为从小生活富裕 ,就没有吃过苦。在在国外留学 选择的是英国 ,特别喜欢英国的文化氛围 。

英国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 ,以及立宪制自由民主国家。文化氛围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对徐志摩影响颇深。相比之下美国的文化就比较肤浅,德国的文化很严肃。所以他更喜欢英国剑桥。

胡适在《追忆志摩》当中说: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一个是自由,一个是,他梦想这三个字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在英国他遇见了自己的梦中情人林徽因 ,写了很多诗送给她。追求美 ,当然喜欢有才华的美女。

可是当时他与张幼仪结婚 ,而且张佑仪还怀了他的孩子,他却坚决让张幼仪打掉 。在徐志摩心中,他认为张幼仪不是他完美的灵魂伴侣。在没有共鸣的婚姻里 ,无疑是被束缚着。

在查阅徐志摩传记当中发现 ,张幼仪其实是一个很传统很能干的大家闺秀 ,生于富贵之家,又善于持家理财之道。在他和徐志摩的这段婚姻中 ,张幼仪其实是完全没有错。

只是张幼仪生长于传统中国,学习的是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封建思想 。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化熏陶的徐志摩 ,在当时的中国具有超前意识的。文化观念的差异 ,酿成了他们之间的悲剧。

1922年秋天,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那段时间 ,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举措 ,同时期的鲁迅,闻一多 ,甚至于胡适等人 ,虽然也反抗封建思想,但却从未敢离婚。这体现了徐志摩天真浪漫,勇敢追求爱 ,追求自由的理想生活。在他看来离婚是很正常的事。

徐志摩当时在英国遇见了林徽因 ,为了追求林徽因,选择和张幼仪离婚。可是后来却没了结果。

因此 ,《再别康桥》又有另一种说法 ,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 ,徐志摩再次去到剑桥 ,写下这首诗。

诗中提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接着着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他为什么不能放歌?因为他只要 默默的 ,悄悄的 ,轻轻的 ,爱过林徽因就可以了。再重新回到英国感受和林徽因那些美好的回忆  ,然后洒脱转身离去。

徐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 ,他用那不可信的 ,纯净的天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对他理想的虞城,对艺术欣赏的认真 ,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林徽因

如林徽因所说,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 ,对自己很坦诚。徐志摩所追求的是他想象出来的一个完美女神 ,既有颜值 ,又有才华  ,还和自己的灵魂高度契合。可是林徽因知道她自己不是,所以拒绝了徐志摩。

图片来源于网络|剑桥大学

3.

美国小说家詹迪·尼尔森曾说“遇见灵魂伴侣的感觉,就像走进一座你曾经住过的房子,你认识那些家具,墙上的画 ,架上的书 ,抽屉的东西,如果在这间房子里 ,陷入黑暗时,你也能够自由的行走。”

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是1/2万,成为朋友的概率是1/2亿,相爱爱的两个人人的概率是1/5亿。而爱的另一个人究竟是因为ta好看的皮囊 ,还是有趣的灵魂?又是一个概率。

想要寻找两个高度相似的灵魂 ,难。我想最好的爱情也莫过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梁上君子 ,林下美人” ,以及杨绛先生和钱钟书。

但是 ,上升一个高度 想 ,灵魂伴侣只可以局限于爱情 吗?我觉得也可以是知己、亲人啊 ,你们觉得呢?

徐志摩所寻找的灵魂伴侣,真的是很困难。他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远远超乎了现实。所以“不得 ,我命。”

有一句话说的好,“所有的美好 ,都带有铜臭味。”

女神都是钱砸出来的 ,颜值 ,才华总有你不完美的地方 。

不过 ,欣赏徐志摩的才情就可以了 ,他的爱情观 太理想化 ,他的做法还是太偏激。梁启超在为他和陆小曼主婚时说:“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你们怎么看?

文|愬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剑桥大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徐志摩:从《再别康桥》说起 ,我寻寻觅觅 ,只要一个你而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vg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