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产生怀才不遇感的人,起码都是对自己有自信的人。没有自信的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都觉得自己没有才。如果你正认为自己“没有才,所以也不会怀才不遇”,那么你可以先判断一下自己闲下来时都在干什么。比如,别人夸你唱歌好听,是周围人公认的“麦霸”,那你要是直播唱歌就不一样了;再比如,你喜欢打游戏,自诩“硬核玩家”,啥机子都要最好的,那这就只是烧钱,但如果你录游戏视频,那就不一样了;还有,你要是喜欢追剧、看电影,还性格暴躁,看完还跑到微博上跟人吵,那只会赢得“杠精”称号,要是你自己写剧评、影评,认同你观点的人自己就来了。
此处唯一的坎儿只在于自我怀疑道:“原来我可以这样做,我真的可以这样做吗?”把爱好的形式转换一下,其实就是一件“一回生二回熟”的事。我唯一的建议只有:如果是录视频的话,口齿清晰一点,想想中央台主持人怎么发声,你怎么发声,否则的话,反正像我这样的贱人容易产生“哈!口齿不清还有勇气蹭热度!蚊子叫都比你中气足!”的想法。
怀才不遇,也是大同小异的。生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因为这是个想怀才不遇都难的时代。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有道理,因为古代又没有互联网。不过,即便在没有互联网的恶劣条件下,人们还是总结出了一个让怀才不遇的概率变小的方法:“近贵。”说白了,就是想办法自己跑到权贵眼前得瑟,得瑟好了,人家就是你伯乐了,没得瑟好,只要不是“往死里得瑟”,都不会掉块肉的。可能有人问:“那所有人都自己写文、录视频得瑟了,还有我啥事儿啊?”这个嘛……没人规定那个得瑟出很多粉丝的人不能看你得瑟,也没人规定看你得瑟的人不能自己也得瑟一下。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身兼“敢得瑟的人”和“看别人得瑟的人”的双重身份。
还有一些因为矜持,所以“怀才不遇”的人,大多是艺术型人格的人。他们会觉得:“有的小视频都好低俗,是向下的文化;我画画是创造美,是向上的文化。”有趣的是,画得好不好的人都敢这么说。据我观察,尤其是画得不好的敢这么说,画得好的都比较“认命”。大概是美术作品的创作周期,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还是太长。在古代,三到五天能完成一幅画,那都是神仙下凡了;而现在,以这个速度完成一幅画,围观群众难免觉得:“更新得好慢,好没意思啊。”
我倒是有个损招:争议性作品与争议性言论并存(但是!要爱国)。虽说创作周期长,但热度也大致会维持半个星期的时间。以我对艺术性人格的人肤浅的了解,创作争议性作品也算是他们潜意识的梦想,难点在于如何面对说出争议性言论后的爆炸。破解之法还是艺术性人格的人特有的骄傲:“我将创作视为第一生命。哎呀,多了好多评论啊!不看!我要画下一幅画了!”你就这样心理暗示自己。艺术性人格的人就是“败也骄傲,成也骄傲。”
不过,艺术性人格的人也不是个个勤奋。又傲又懒的艺术型人格者,他们画画就是:十五分钟一草稿,然而没有一幅能完成,偏偏还有强烈的“怀才不遇”感。如果你觉得好中枪,那你就更应该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草稿”被更多人知道,如果对艺术有最起码的敬重,你会督促自己完成它;如果这都无法激发你提升自己的作品完成度,那你可能对自己有误解,回到第一段参考一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