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散文女汉子阵营
评东论西 | 西方人的婚姻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评东论西 | 西方人的婚姻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作者: 本行是翻译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17:45 被阅读46次

    昨晚临睡前,《每日人物》的一则新闻故事——普吉岛杀妻事件令我毛骨悚然,睡意全无。在这个故事中,张洁就好像一头任人宰割的羊羔,被她的丈夫殴打和肆虐,最终被按进冰冷的泳池,溺水而亡。这个女孩出生于富商之家,家里经营着一座酒楼,拥有多套房产,甚至连嫁妆都高达80万元,可见她不是冲着一张“长期饭票”嫁给那个禽兽的。我不禁问自己,究竟为什么她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明明觉得“这段婚姻可能已经要到尽头了”还在极力维持,哪怕维持的只是一个恩爱的假象?至于那个杀人犯丈夫,我也想知道,凭什么这样一个早已失业,靠老婆养活的男人在家里还能耀武扬威,将养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抛给自己的妻子,动不动还大发脾气,砸碎汽车的挡风玻璃,把妻子的丰厚嫁妆挥霍一空后又打起了别的主意——替她买了3000多万保额的保险后,亲手将她杀死在异国他乡。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婚姻,女方一再隐忍,委曲求全,男方气焰嚣张,不分担家务,不照看孩子,俨然将妻子当作老妈子使唤,甚至在经济上也不做贡献,连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式”婚姻中也彻底失灵,没有经济基础也可以照样称王称霸,一切皆因为自己是男性——与生俱来的性别优势,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余孽。拜托,醒醒吧,你当这是哪朝哪代,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这股风暂时还没吹到我们这里罢了。小编今天就带大家领略一下世界婚姻理念的风向标,看看这股风究竟已经刮到哪里了。

    01

    我们不承认“自由”和“自主”主导下的产物有可能是个错误,或者只吝啬地授予我们自己一生仅有一次的这样的机会,那就是不懂得“自由”和“自主”的真正内涵。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名词早在上世纪初期就已经被一些受过西洋教育、与旧势力做斗争的年轻人奉为真理,就像一个久居阴湿室内的人突然发现室外阳光明媚,原来世界还有另外一副模样,他们效仿西方的自由恋爱婚姻模式,对包办婚姻深恶痛绝。我不知道当时的这种风潮兴盛到什么程度,但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伤逝》无疑给这些年轻人敲响了警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知识分子,鲁迅的嗅觉是灵敏的,对于新文化所激起的波澜和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早有预见。娜拉走后会怎么样呢?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妇女的解放要靠“剧烈的战斗”去争取,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跟着一个男人出走。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场“婚姻自主”的大戏对男人来说受到的影响远不如女子。所以,在《伤逝》中子君最后死了,而涓生除了一开始有些小烦恼——要养活子君和她的小黄鸡们,待小黄鸡们成了盘中餐,子君也被父亲接回去以后,涓生的生活相当于还是回到了从前,并没有什么改变。前一阵子热播的《我的前半生》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但赋予了新时代的女性更多的选择权,罗子君在被陈俊生抛弃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狼狈和一蹶不振,但是很快就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无论是作者还是编剧,他们都很清楚,在婚姻中更难的总是女性。

    从上世纪初到现在,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按理说应该已经发展成熟,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它只是一种变相的“包办婚姻”,当然这里的包办方可能已不是父母,而是一种思想上的束缚,相比上世纪初的年轻人,他们至少还有斗争的对象,而一旦这种外在对象被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斗争起来显然更不容易,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文首的那个故事中,张洁到底在顾虑什么呢,为什么不果断地结束这段婚姻,离开那个混蛋?怕自己被贴上“二茬货”的标签,怕自己的女儿失去完整的家庭,还是怕被亲朋好友们指指点点,抬不起头来?我猜不确切,但无非就是这么一些原因。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婚姻在中国人的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凑合,苟合,也要维持那张契约。一件东西居然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来更改,何谈“自由”和“自主”呢?我们不承认“自由”和“自主”主导下的产物有可能是个错误,或者只吝啬地授予我们自己一生仅有一次的这样的机会,那就是不懂得“自由”和“自主”的真正内涵。

    02

    对于女性而言,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必须做“剧烈的战斗”......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实际上也就是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不然依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导致的自由受限也是必然结果。

    我在看一些西方女性写的自传时,总是被一个细节所震撼,那就是她们的恋爱观。在二十岁出头一直到三四十岁的年龄,她们都可以放任自己的感情,比如,走入一间酒吧,看到一个帅哥,两个人对视一笑,搭讪片刻,彼此都找到一种默契感和性吸引力,于是两人马上走到一起,租了间公寓开始同居。当然,这是一个相对轻率的版本,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在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感到有好感,一般都会发展成恋人,迅速同居。在同居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矛盾和摩擦,有时候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时候两人却变得越来越疏离。最终,某一天,女方搬离了公寓,重新开始单身生活,当然也有可能是男方提出分手,双方在这段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不仅仅是感情,在经济上也不存在依附关系。当然,女方将男方当成“长期饭票“,男方将女方当成”生育机器”的极端案例肯定也是有的,但这种相对平等、以感情为侧重的两性关系构成了西方绝大部分的婚姻基础,他们管这样的关系叫做情爱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

    当然,在当今中国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自由恋爱和同居也比较普遍。问题在于是否能将这种自由进行到底,我认为这其中中国的大家庭(extended family)制度要付一部分责任。所谓的大家庭就是包括上一辈人以及非直系亲属,我们有时戏称为“七大姑八大姨”。与大家庭概念相对的即三口之家这样的小家庭(nuclear family)。我觉得国外的男女在婚恋问题上可以完全自己做主,应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他们的这种小家庭。假如没有双方父母的干涉和亲属之间的嚼舌,搬弄是非,幸灾乐祸,那么自己做主相对容易,而在中国我们需要冲破层层阻碍,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要考虑来自各方的责难以及施加的各种压力。不过,大家庭也只能付部分责任,对于女性而言,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必须做“剧烈的战斗”,这种战斗放在当时称得上是剧烈的,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实际上也就是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不然依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导致的自由受限也是必然结果。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之前写过一本Lean In,中文翻译成《向前一步》,所谓的lean in是和lean back相对的,前者是整个人向前倾,代表着女性要积极地为自己争取,拥有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而后者则是身体向后靠,代表的是止步不前,因为考虑到自己很快就会嫁人,所以许多女性放弃了追求人生目标,或在前进的道路上犹豫不定,缺乏动力。这说明西方社会和中国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女性虽然普遍的独立性可能要高于我们,但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03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元素正在一个个被抽走,而每当其中一个元素被抽走,都会引起社会震动并招来一片谴责之声。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西方倡导的这种基于情爱关系的婚恋制度也招致了各种问题,于是新的家庭形式应运而生,而这种与情爱关系相对的关系叫作“柏拉图式养育(platonic parenting)”,也可以叫作“共同养育(co-parenting)”,另一种叫法“养育搭档(parenting partnership)”,而基于柏拉图式养育关系的家庭与传统家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夫妻双方之间没有情爱关系,换言之,你不需要恋爱就可以生子,可以通过IVF(体外授精)的方式。有些夫妻因为感情破裂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就说,你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共同养育”方式呢?一位心理学家就这个问题写了篇文章,在她看来婚姻和家庭很多年以来始终包含着一些最根本、最重要的元素,比如共同生活、做爱、养育下一代以及保持一种相爱的感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元素正在一个个被抽走,而每当其中一个元素被抽走,都会引起社会震动并招来一片谴责之声,比如婚外性行为,以前是非常可耻的,尤其对于妇女而言,但现在也逐渐地见多不怪了。单亲家庭虽然还会让人指指点点,但是也没什么大不了了。而像婚前同居这样的行为以前甚至是一种罪过,现在遍地开花,习以为常了。所以,社会对一些现象的接受度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而现在一种颠覆性的变革又再次出现,那就是上文提到的“柏拉图式养育”。

    其实我初次看到这个新名词以及它的定义,我心里居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咦,这不就是“中国式”婚姻吗?多少中国家庭无性无爱地维持着,就靠孩子作为家庭的纽带。但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两者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Rachel Hope所著的Family By Choice: Platonic Partnered Parenting(家庭的选择:柏拉图式搭档养育方式)一书中提到,选择这种家庭形式出于许多原因。缓解寻找“完美”生活伴侣的压力是其中一种,即对于感情和其它因素相对比较挑剔的人而言,要真正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理想伴侣是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自己还有能力生育的年龄尽早生娃,而不必先结婚。这条对于女性来说尤为如此,拖得太久就只能去冻卵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让自己可以一边开展家庭计划,一边自由地寻找理想的伴侣。这是“中国式”婚姻所欠缺的,因为传统婚姻讲究绝对忠诚,不能出轨有外遇,但是对于这种纯搭伙养娃的关系而言,忠诚度不是必要元素,你完全可以一边同一个人一起养娃,一边在外面和别人谈情说爱。其它原因包括:与一位不能生育或无意于家庭的人继续保持情爱关系(比如你爱上了一位独身主义者或年纪较大的人,但你自己又非常希望能有个孩子);继续追求职业梦想的同时不必以牺牲家庭为代价;建立一个可以与多种生活方式和谐共存的家庭(这条恐怕对中国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对单一,但本质上就是我们不用去迁就另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另外就是可以实现一种安全、有爱的氛围(这里的爱是对于孩子而言的,因为既然双方本来也不需要爱对方或为对方做出什么牺牲,两个人也不会成天吵架)并能同时满足物质、感情和精神需求(同样这里的感情和精神需求不一定是孩子他爸或孩子他妈提供的,可以上别处寻找)。

    我还想补充一点,因为这种关系是以单纯的抚育后代为基础的,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对财产以及权责分配应该是非常明晰的,不会存在女性要承包所有家务,然后又要一个人带娃,还要上班挣钱养家这种情况,最后哪怕做了这一切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种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用道德或爱来绑架对方,双方从一开始就需要谈好各自承担的义务,如果一方要求对方全权负责所有事宜,或者负责大部分事宜,自己就稍微出点钱意思意思,那如此不平等的条约肯定是没人肯签的。如果男方不肯出钱出力,以及为孩子带来父爱,像文首故事中张洁的丈夫那样,他的作用甚至抵不过精子库(sperm bank)——要知道精子库还能提供优良基因,那么他就被彻底淘汰出局了。

    最后以这样几则故事结尾:

    故事一

    劳伦•布里姆,31岁,住在洛杉矶,生活对她来说很美满,她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唯一的遗憾是,她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母亲。她尝试了各种途径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一直无果,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非得等一个男人向我求婚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呢?她的朋友,和劳伦一样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员,也表达了想要孩子的渴望。于是,他们在一次深入的详谈之后,决定走到一起。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20个月了,劳伦告诉记者,她在怀孕时还在同人约会,谁说女人一旦怀孕生子好日子就到头了?还早着哩。

    故事二

    瓦莱丽•泰特和她的丈夫克拉克一起做了心理诊疗,但她心里很清楚,这段关系已经结束了,他们俩不在一个频道上。瓦莱丽本身就是一名心理诊疗师,对于离婚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她已经看得太多了,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被这段关系所拖累,所以她决定不再对婚姻进行更多尝试,而想换一种方式看看。他们解除了婚姻关系但并没有离婚。他们还住在一起,只不过把爱情和性从这段关系中剔除出去,他们仍然相敬如宾,并且共同抚育孩子。(这对表面看起来有点像“中国式”夫妻)

    故事三

    萨拉•麦克唐纳,36岁,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栋半独立式的房子里。这栋房子分为两部分,一层和地下室归萨拉,比诺,孩子的父亲,住在二三层。而他们两岁的儿子亚当则可以上下自由跑动。不过大多数时间,他还是和母亲一起睡。“我们第一次见面感觉就很投缘,”萨拉表示。“我们把一切都放到台面上来说,什么财务状况啦,性健康史啦等等。”三个月后,他们开始备孕。之后他们找到了现在的这栋复式房子,既可以互相独立,保留个人隐私,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能随时见到父母。对于他们来说,因为原本就不存在爱情,所以不会因此引发任何冲突,他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为对方做些什么,只需要考虑如何抚养孩子,给他最好的关爱就够了。

    故事四

    布莱登•舒尔茨今年45岁,他是个同性恋者,当他第一次见到塔缇迦娜,就觉得对方是合适人选。他把自己的所有情况都告诉了对方——财务状况稳定,心理健康,不抽烟,偶尔会喝些酒等等。不久以后,布莱登向对方求婚,两人很快进入造人程序。2016年,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对塔缇迦娜来说,布莱登是她的好朋友以及好搭档,他在抚养孩子方面很尽心。她说:“我很希望可以抚育孩子,我很享受当一个母亲,但是我也需要休息。”特别是最近她得了流感,孩子去他父亲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让她可以安心康复。她始终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至于她的感情生活——那是她的自由。

    故事五

    玛丽露是一名商业分析师,今年37岁,最近她正在找一个养育搭档,因为在她看来,这个性价比实在太高了。“我希望可以有人分享我的价值观,但同时也能帮我分担掉一些家务!”她感慨道。“我早就注意到大多数女性都要承担更多家务,而那些活得最潇洒的通常不是离异就是分居,考虑到我对两性关系的平等诉求,我觉得我比较适合走这条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东论西 | 西方人的婚姻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wz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