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高低极限有个木桶理论(这个理论是美国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搞出来的),基本概念是一个木桶的容积大小决定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而只要把那块板补到与其它板一样齐,木桶的容积就能增加。这个理论被用于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太医这段时间接触了几个站长,发现了一个比较带有共性的问题--------死站比活站多。太医也同样用木桶理论去解释这个问题,明显的短板是调理的基础知识太差,也就是说调理的基础技术知识的缺乏是多数团队发展的短板。这块短板只能勉强撑住基本盘,甚至还存在渗漏,只要引流不力,则连基本盘都保不住。
如果一个站进了一万五或三万的货后就变成了死站,这样的站对直接推荐人来说只产生一次对碰的利润,如果假定其下面都是这样的一次性死站,那么把A区B区平均,也就是发展一个一次性站对直接推荐人来说只产生1186元的对碰奖金。这样的利润额,与反复沟通、带到郑州考察的精力和费用、帮助其检测销售掉产品这些工作和费用相比较,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甚至直接推荐人有可能是产生的负效益。
怎么解决活站活不了变成死站的问题?太医认为,首先引流时就得排除死站因素,那些年龄过大、文化不高、既没什么人脉又没做事欲望的人,不应该拉他们开站。这样的操作是高投入低回报,得不偿失。
进来的站长,怎么留住并使他自身成长并自我发展。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必须能生存下去,能撑过收入“瓶颈期”。新站的普遍现象是,刚开站,亲朋好友来捧场,产品销售得还可以,于是继续进货,但第二批货进了后就不这么卖得动了。人脉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调理效果出来不多,于是,店面冷清了,收入支撑不住开支了,进入了业绩和收入的瓶颈期。如果遇到一、二个调理效果不好来退货的,自己都没信心了,于是开始怀疑产品怀疑推荐老师甚至怀疑人生了。
太医认为,不管是开一个站也好,扶持一个新站长成长也好。你的工作是织一张网。捕鱼的网要尽量避免有破洞,只要有破洞,鱼就会漏出。尤其是底部不能有破洞,底部如果有破洞,其它地方再紧密牢固也没用。那么这个网由那些结点组成呢?太医认为网的底部应该是调理效果、经济收入,再上来的话是调理知识、沟通能力,再上来是积极的引流工作、理解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市场的拓展思路。如果要捕住鱼不使其漏掉,就得把这些结点都搞结实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