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微信常常在发,其实我更想回家”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上学的以及工作的孩子们都与父母上演着分别的情节。母亲会往你的行李箱塞满好吃的食物,并留意你有没有东西落家里忘记带走,父亲会在一旁喝茶掩饰不舍并嘱咐你说:“一个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啊,记得吃好穿好……”。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我离开家的时候,父亲都不会送我,而每次都是母亲开着小电动车送我去车站,然后在我眼泪快掉下来的时候头也不回地与我背道而驰。我曾经为此难过过。总在想为什么电视剧里的分别桥段有那么多的不舍,而现实中却这么“冷漠”。后来我换了大大的行李箱,电动车塞不下了。从那之后,送我去车站的就只有三轮车和车夫。
可我发现,这样一来,我竟不会因为父母没来送我而难过了,我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
我终于明白的是,原来我们的“冷漠”都是在掩饰舍不得:我们害怕多看对方一眼就泪腺崩塌,我们害怕目送对方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看不见。
原来,让我们成长的,不是分别,而是屡次三番的强忍――
忍住不看你,忍住不拥抱你,忍住不说我会想你。
然而这次离开的时候,母亲因为要工作的原因,未能陪我到最后目送我离开家,然后她突然说:“女儿啊,我们……就这样啦……”
我们……就这样啦……
妈妈突如其来的矫情让我瞬间束手无策。“谁想要跟你这样......你别这样......”我心想。然后避开她的眼神面无表情地说:“去上班吧,等下我自己会叫车夫过来。”
等她出了门之后,我偷偷地到门口看了她一眼。我想她和我一样,背着彼此的都是不想被发现的揪心万分与五味杂陈。
试想一下如果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彼此拥抱着说自己很不舍,也未免太“惊天动地”了。于是,尽管我们的内心戏很足,但在家人面前,我们总是装酷,总是装不在乎。
小时候,家是最想离开的地方,长大后,才发现,家,是“回不去”的“旅馆”。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觉得世界很不公平,总是在想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大城市里,从小就受各种艺术教育且赢在了起点上。那时候我特别讨厌自己长大的地方,讨厌自己是个乡下妹子,觉得那么多那么多的机会都轮不到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本事与人竞争。那个时候的天空总是黯淡无光的灰色,而这些所谓的烦恼也找不到人可讲,大概是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也因为这个原因,学生时代的我总是在想,以后一定要去大城市工作,越远越好,而现实是,我似乎始终都逃不过广深两地,因为离家近,因为父母觉得有亲戚在起码有个照应。但越来越坚强顽固的我早已不去依赖任何人而生存在这里,如果去更远的地方其实也完全可以生活,只不过,心中有个声音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说:别去了吧,那么远,回趟家多不容易啊。
其实不回家倒不会觉得特别难过,因为我们都麻木了,都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最让人难过的,是感受过陪伴后又要无可奈何地离开,又要重新适应与自己独处的日子,这时候,曾经潇洒快活的自由就变成了足以让人疯癫的折磨。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路口,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就心如刀绞。
只要深情再看一眼,就依依不舍。
所以,如果我要走了,你就别来送我了。
我怕我会不争气地对你说:我能不能不走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