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饮食。《礼记》曰:“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中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审美趣味等文化内涵。久而久之,随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推崇,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从未停止。
明清以来,妇孺皆知的有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各地的菜系又处于大的融合之中。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苏菜选料严谨,讲究鲜活,口味咸淡适中,南北皆宜。宜兴位于江南的太湖之滨,隶属无锡,但无锡菜却口味偏甜,著名的酱排骨、小笼包子,都略带甜味。对本人这个从小生活在宜兴的人来说,实在是“问君能有几多甜,恨不得往上撒些盐”。
说起宜兴的家常美食,突然想起南庄的奶奶是一个厨子。不过,我实在想不起来她有什么拿手名菜。小时候,她抓麻雀给我吃,拔毛、破肚,去掉内脏,塞上猪肉,油炸后红烧,味道鲜美。掐指一算,都快二十多年没有吃过了。
春天的田野里,野菜迸发出勃勃生机。
荠菜,大姑、小姑曾经拿着镰刀挖了两篮子,洗净,开水焯过后,和上猪肉剁碎做馅,无论是包馄饨还是团子,都是在城市里吃不到的美味。
马兰,清香、解毒。有诗曰:碧叶绿紫茎,三月春雨足。开水烫过之后,用五香豆腐干切成细丁拌而食之,别有风味。
官林的大姑烧菜有两个特点,一,创新。二,新鲜。
黄瓜酿猪肉:黄瓜切成段状,掏空内瓤,塞上肉糜,炖汤。这道菜在夏天吃起来非常清爽。
蒸茄子:茄子放在饭锅上蒸熟,用筷子划开呈凤尾状,拌入蒜泥、白糖、盐巴等,毫不油腻。
红烧鹅肉:特点是用香叶、啤酒调味,味道醇厚、香浓。
所有菜肴如果当天吃不掉,大姑基本都不会让其隔夜。这样既确保健康,又能避免砸牌子。
宜兴城里的小姑烧菜喜欢重口味。每次烧红焖羊肉,都要几乎用掉半瓶油、醋,但每次大家都交口称赞。
母亲说,方庄羊肉、高塍猪婆肉、官林野鸭当属美食。白煮羊肉蘸葱酱,皮薄。猪婆肉皮直接考验牙口,坚脆。曾经在官林云涛饭店吃过厨师特制的野鸭(据说有独门配方),果然滋味非凡、清雅鲜美。
此外,还不得不说一下猪头糕,因为是宜兴农村酒席必备冷盘之一。酱料略腌,火到猪头烂(不能太烂),去硬骨,压制,切片而成。
说到点心类,不得不提起小时候拿压岁钱不能缺少的载体--“荤油糕”。当时不懂事,一般是先抽掉其中的孔方兄,趁大人不注意时迅速将糕扔掉。此物原料取自官林糯米、太湖猪板油、芝麻、桂花,香、甜、软。不过,近年来,麻烘糕又横空出世,原料还是换汤不换药,但口感从荤油糕的绵软变成了酥脆。
另一种著名的美食甜点,当属徐舍小酥糖。据说还是久负盛名的茶点,清朝时还是贡品。采用用白糖、芝麻、饴浆、面粉等原料,经过焙炒,打屑,扳酥等多道工序,精心配制而成。不过,个人不太擅长吃这个。此物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经常难以拈起食用,只能托着纸包舔舐。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宜兴竹海有道著名的小鲜,它不是笋干烧咸肉,而是雪菜毛豆炒竹鸡。竹林中放养的鸡肉本身就鲜美异常,加上雪菜毛豆的提鲜,是下饭佐酒之必备佳肴。
陈毅元帅有诗云“夏吃杨梅,冬剥笋,捉蛇二更长”。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元帅,“任你围我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躲避敌人围剿的同时,还能在抽空在山里享受美食,真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好像也到宜兴山里去过)。
《随园食单》曰: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蛇与猫同食,谓之曰龙虎斗。蛇与鸡同食,谓之曰龙凤汤。前者,适合酷爱生猛海鲜的闽南人。后者,这应该属于宜兴地区的美食吧。“龙凤汤”--是宜兴金悦山庄的一道脍炙人口的名菜,原料选用乌梢蛇及山养土鸡,水用山泉水,柴火用优质竹炭,文火煨煮。肉质鲜嫩,汤汁清冽,浓厚不油腻,清鲜不淡薄。此肴一下箸,他菜如嚼蜡。
不能光吃菜,也要添些饭。小时候,白猪油拌饭,能吃两碗; 清香乌饭(纯植物染色)拌糖,也不用菜。
享受美食,品味生活。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人大快朵颐,又怎如众人围坐,长幼无间,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