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释一下这个名词,我所说的并非传统医学领域的病症,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即生物面对不同对象或环境所展现的区别性外在形象。
这么说可能很难理解,下面我会举例来形象地说明一下这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现象。
也许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 这个正在被互联网慢慢侵蚀的时代,为什么会扯到互联网呢?其实这种现象正是源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达,如果你有心,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街上、在公司或者是校园里,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通过互联网产生一系列的数据,准确的说这个概率是73%,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尤其是独自一人的时候,每十秒就会想把手机从兜里拿出来,确认一下是否有新消息,甚至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有种莫名的东西在驱使你拿出手机,哪怕拿出来看一眼时间,也可以缓解孤独所带来的尴尬。
做了这么多铺垫后,就要引入我们的主题了。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在手机社交媒体聊天的习惯,如果有的话,请仔细思考一下接下来的分析。社交媒体不同于面对面交谈的最大特点就是你有足够长的时间去考虑接下来要去说什么比较合适,你可以耐心地塑造任何你想展现给他人的形象,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中同时产生了一些热门词汇,有些你甚至不怎么了解,为了时髦让它出现在与他人的聊天中,这些因素让互联网真正的变成了一朵云,看不清虚实的一团迷雾。然后这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可以面无表情的在聊天框中输入一串“哈哈”,甚至说一些感人肺腑的话,这种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强烈对比正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多重人格”。也许这并不值得一提,但当你真正留心观察的时候,你聊天的对象在你视野范围内面无表情的和你逗趣,你就不会没有什么感觉了。说实话,这种事也许同样是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只是身在其中难以自知,却在不经意间慢慢变成所谓的“多重人格”。如果你愿意的话,或者你已经这么做了,你能够在网络中刚认识的不同陌生人面前,扮演各种性格特征的角色,来让这个社交游戏变得更为有趣。当发现这一事实时我没有第一时间来结束这个进程,而是带着另一种态度来体会这个过程,然后发现,我对互联网社交的依赖程度在慢慢降低,甚至接近消失。说实话这个过程内心并不好受,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那种落差。
而“多重人格”并不仅仅是这样,它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天中的,我相信不少人像我一样,在不同的圈子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人面前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在这里提到并不是说这种行为有怎样不合理的地方,相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应激反应,根据与不同人的亲密程度,来决定自己的收敛与否,必要时候还要投其所好,一切只为了事情的顺利进行。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些黑暗,但只是陈述简单的事实,没有任何批判意味。
这就是今天想说的一些话,也许很难认同,但是还是要说一句,网络中也不仅仅是虚假,一定还是有人真心待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