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情况下,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是相通的,在心理学的必修课——异常心理学中,关于精神类疾病的确认有着很大的篇幅。
这位女孩并不是我的来访者,而是我在精神病院认识的一位病人。
据她的主治医生说,当初她父母把她送进来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就像是送走了瘟神一样。
“那她是什么问题啊?”我随口问道。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和她聊聊。”说到这里,他神秘的笑了笑。
于是,三天后,我坐到了女孩面前。
女孩看起来不超过十六岁,相貌清秀,只是她的气质太冷,让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很难接触。
“你好。”
她看了我一眼,“你也好。”只说了这一句话后,她就闭口不言,只是用眼睛看着我,更确切来说的话,是扫视。
正在我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她先开口了。
“你不是这个医院里的人。”
我注意到她用的不是问句而是一个陈述句,“对,我是你的主治医生的朋友。”面对这样的情况,坦诚是最好的态度。
“对我有好奇心,所以来了。你还挺有意思的,居然会和精神病人聊天。”她微微点头,结束了对我的扫视。
我忽然觉得哪些地方不太对劲,但又不知道为什么不对劲。
“听朋友说,你是被父母送进来的?”看她没有要表达的意思,我只能主动询问她。
“他们不理解我。”
“不理解你?”
她再次看了看我,“你对我的事情很好奇。好吧,告诉你也没什么。我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听到她这句话,我终于明白自己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是什么了,她的所有话都是陈述句,而且,陈述的都是我的内心所想。
“没有失败过?”
“没有。”
“你是什么时候有这种能力的?”
“能力?”她想了想,“这不是能力,就是我的习惯而已。”
“习惯?”她这个词让我困惑了起来。
“你不理解也没关系,应该说你没有意识到,其实知道别人所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就比如现在的你,惊讶的同时还有着一些怀疑。”
我的心情恢复了平静,“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是这样想的,这说明不了什么。”
她点头,“你说的对,一件事情,人们在面对它的时候,能出现的想法也就那么几种。只要能知道对方的视角,猜测出对方在想什么并不难。”
“可是,对方的视角你是怎么知道的?”我问出了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
她说的办法从理论上是行的通的,可一个人是没办法得知另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的,除非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催眠。平常状态的话,个体之间是没办法感同身受的。
“模仿。”她轻声说道。
我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你是说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来知道对方想法的?”
她没说话,只是用手摸着自己的下巴。突然间我发现了什么,拿着笔的右手颤抖了一下。
这是我在思考时候的下意识动作。
她现在在模仿我。
深吸一口气,我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个方法确实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但却是一个禁忌的方法。
长时间模仿一个特定的对象,是可以做到得知对方所想的,可这样也很容易造成精神分裂,甚至主体人格丧失。
虽然现在她看起来很正常,但我必须要提醒她。
还没等我开口,她首先说道:“你想提醒我,别再做这种事情了。”
“你应该知道这种方法有多危险。”
她无奈的摇摇头,“你还是没理解。你照过镜子吗?”
我没想过她居然问这样一个问题,下意识回答:“照过。”
“镜子里能映出它照到的部分,但它还是镜子,不是你。”
我愣住了。
“那面镜子就是我,至于你的想法,不过是映在镜子上的一个虚影而已。虚影怎么可能会对镜子产生影响呢?”
本来我还想和她聊聊,在她说完这些后,她就“消失了”,只剩下了“我的虚影”,这场对话变得无聊了起来,我只能早早结束了这次交流。
“当初她是以什么名义进来的?”我悄悄地问朋友。
“精神分裂,虽然她不是。”
“为什么不直接通知她父母把她接走呢?”
“这里是医院,需要病人。”朋友说着,声音低了很多,“还有,这样也是对她的保护。”
我默然,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别想太多了,我们只是普通人。”
“没想太多,只是想起来以前学过的一句话。”
“什么?”
“所谓异常行为,就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但没人知道,这个社会是不是异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