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因为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写在前面的话
你肯定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
一个普通人在某项技能上训练一万小时就能成为这项技能方面的专家。
但是,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很多人抱怨说:“一万小时定律”根本没有用,是骗人的。你看,我在我们公司工作都快10年了,每天工作8个小时,我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一万小时了,我怎么就没成为专家?
实际上,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是:
这“一万小时”只有在“刻意训练”情况下才能够有效。
这些人并没有成为“专家”实际上是因为:
他们只不过把自己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用了”十年而已。
按照这种“无效训练”的逻辑,就算再重复二十年也是徒劳的。
那问题是:
我们究竟怎样正确地“刻意打磨自己的手艺”,从而让自己成为某项技能的专家?
正文
大多数人在打磨手艺的过程中都会陷入一种“无效训练”的情况中,但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并不知情。
想象一个场景:
你每天都在努力工作,还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业绩总是不理想。你的上司来问你具体的原因,你也说不清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被我们大多数人误解的是:
- 我们总会潜意识地觉得“训练”没有太大的用,甚至还会觉得“能力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因为每当我们刚开始准备训练某项技能的时候,抬头望过去,发现很多人早已成为了这项技能的熟练使用者,这种落差会瞬间让我们产生强烈的退缩心态;
- 我们总会觉得“只要训练的时间足够长”,能力就会变强。事实是:如果仅仅靠无效训练的时间堆积就能成为专家的话,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下了几十年的棋,但依旧是臭棋篓子的人存在呢?
- 我们总会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够提高成绩,变得更加优秀。想想上学那会儿,你们班是不是有那种每天埋头苦学,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的学生?
另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
有效的练习并不等于“长时间的”练习,有效的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的”练习。
能够判断自己是“有效训练”还是“无效训练”的方法已经呼之欲出了:
给自己短期内设置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就可以了,到期限就核对目标的完成情况。
比如,我判断自己每天的工作是不是“有效训练”,就采取下面的策略:
- 正式开始工作时,我会坐在办公桌前,用15分钟的时间,写出今天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并且按照“不容易被干扰”程度来排序,根据我往常的工作经验,我了解自己哪些时间段容易被打扰,哪些时间段不容易被打扰,之后“把最容易被干扰”的事情放在“我最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段”来做,剩下的两件以此类推就可以了;
比如,我自学吉他指法的时候,判断自己是否是“有效训练”的方法就是:
- 只要我能够在“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完整地弹奏完一首曲子,今天的训练任务就算完成。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
我们仅仅是通过给自己设置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让给自己获得“及时的反馈”,从而让自己能够看到一个明显的“进度条”,就能够甩掉身边超过80%的人。
这是被绝大多数人早已忘记的事实。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每次设置量化指标时,比如“每天的三件事情”、“连续三次不犯错误”一定是稍微有点难度的——也就是说,这些任务一旦设置之后,就需要自己“立刻保持专注”才可以完成。
判断难易度的依据是:
- 如果一项任务“根本不需要保持专注”就可以完成,那就是“无效训练”;
- 如果一项任务“在你保持专注的情况下”都难以完成,那就代表任务本身的难度设置高了,需要适当降低难度。
写在最后的话
在之前的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让自己白手起家”?》中提到过,如果想要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就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 做一件简单且有价值的事;
- 按照一个相对规定的格式和节奏去做;
- 然后做很长时间的积累。
需要注意的是:
- “简单”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并不是指“难度低”;
- “有价值”是指“对他人有价值”的同时,对自己的成长也“有价值”;
- “相对规定的格式和节奏”就是指:每次稍微提高难度,且有及时反馈。
最后,把一切交给时间。
祝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