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孩子的“叛逆”,父母一般有两种做法,要么跟孩子掰手腕,最后把自己和孩子搞的伤痕累累,事情的结果跟自己的期望南辕北辙;要么逆来顺受,拿孩子没招了,彻底放弃孩子。如果对“叛逆”没有正确的认识,“叛逆”很容易让孩子变成一种自毁式对抗性情绪,孩子宁可毁掉自己,也要反抗到底。
叛逆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个小学生不写作业,考试故意考不好,因为这么做老师就拿不到奖金。有一个孩子,在家里不洗澡、不刷牙、不修边幅,跟行尸走肉一样,把屋子搞的一团糟,看似退行的孩子,其实他的心里有愤怒,他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不满,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折磨家长。有一个孩子,爸妈经常吵架要离婚,孩子离家出走两个月,他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不满和抗议。有一个孩子跟父母顶嘴,父母说什么都不对,故意呛父母。有一个孩子长期被父母控制,不让玩游戏,不让看电视,于是孩子晚上偷偷去网吧打游戏,半年后才被父母发现,这些都被称为“叛逆”。
还有很多孩子的行为也被我们看作是叛逆,其实是孩子从小被忽略,缺少关注,他们通过染头发、纹身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还有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爱,到外边去寻找爱,就是大人嘴中的“早恋”,也被称为叛逆。
叛逆的案例举不胜举。那么,什么是叛逆?叛逆第一特征是,孩子有非主流的言论和行为,父母认为只要是非主流的就是危险的,需要校正,父母跟孩子讲道理他不听。第二个特征是不听话,父母老师吩咐的事情,孩子不听,挑战父母、老师的权威,被长辈称之为叛逆。
判定孩子的行为叛逆与否的法官叫“主流价值观”,如果法官开明,在主流价值观基础上,看着年轻人的行为,能分清哪些是主流的,哪些是非主流的,能从年轻人的行为里读到潮流。如果法官不开明,会把年轻人非主流的行为统称为叛逆。孩子叛逆的行为会遭到主流文化或者长辈的口诛笔伐。
从父辈的角度看,孩子的某些行为挑战了传统,挑战了父辈的权威,挑战了主流价值观,但是从代表希望和未来的角度看,每一代年轻人,都被扣上“叛逆”的帽子,但是他们却引领了社会的进步。乔布斯那一代人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叛逆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然而,他们后来却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事物的意义是通过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孩子的行为,到底代表了叛逆还是进步,其实是两代人,从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用过去的价值观看是叛逆,站在未来看,这批叛逆者却带动了人类的进步。
杨老师举了表哥的例子。表哥成长的过程中,从姑父眼里,看到的是叛逆,表哥在家人眼里是叛逆的代名词,在杨老师眼里,却代表了孩子的心声。表哥初中时留郭富城头,代表着潮流,却被姑父摁倒在床上,把头发给剃掉。表哥跟父母顶嘴,在杨老师看来是莫大的勇气,表哥几次离家出走,是代表了进步。
对“叛逆”这个词要有客观的认识,叛逆的观念是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来的。孔子说的“克己复礼”、“遵循礼数”、“父为子纲”等等,祖祖辈辈带着这样的权威,带着这样的观念审视下一代,很难看见子女行为中的进步。如果用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评判孩子的行为对还是错,看见的是叛逆。如果站在未来的角度看,能看到孩子身上这些行为,是在大胆的表达,是一种进步的精神,看到孩子正在引领潮流,带着我们的希望通向远方。
蒙蒂罗伯茨的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老蒙蒂罗伯茨用传统的方式驯马,用皮鞭驯服马一般需要一周时间,小蒙蒂罗伯茨认为这种方式太残忍,可以通过跟马交流的方式驯马,只需要2天就可以做到。这在老蒙蒂罗伯茨眼里,孩子就是大逆不道,因为儿子推翻了祖先的传统,竟然还把儿子打一顿,以至于送医院抢救。在老蒙蒂罗伯茨眼里看到儿子是叛逆,在我们现在看来,小蒙蒂罗伯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个故事从语境上看,第一层意思,叛逆是从层级社会到平权社会的碰撞,层级社会儿子要听父亲的,而平权社会大家是平等的。在这代孩子身上,他们为了挣脱束缚,有状告父母的,甚至有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是从层级社会到平权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阵痛。第二层意思,人是主体,意味着人跟国家一样是有主权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感受到的叛逆其实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孩子从四年级开始发展主体性,到初中阶段主体意识开始萌醒,孩子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看世界。从人的生长过程看,这也是必然的过程,孩子刚出生,父母讲的话就是自己的信条,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了从一体到剥离的过程。男孩从出生开始跟妈妈在精神层面是一体的,进入四年级以后人格层面开始剥离,开始走向父亲,最后超越父亲,成为独立意义的男人。女孩也经历跟妈妈剥离的过程,并再次走向母亲,成为女人。
是否能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走向是不一样的,在一类父母看来是叛逆,在一类父母看来,不去评判行为是对是错,而是这种精神可嘉。一类父母想打压孩子的行为,让他回到自己期望的轨道上,一类父母欣赏这种精神,让孩子走向独立和自主。一类父母对孩子进行控制,要求孩子服从,走向对立、冲突、分裂、对抗。一类父母引领孩子走向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信任、进步。
孩子身上可能有种种缺点,不足的人生经验,不成熟的思想,我们都经历过那个阶段。鲁迅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在我眼里看现在的孩子,是看到一群有缺点的战士,没有这种叛逆,没有这种精神,人类很难进步。过去的价值观建起了一堵围墙,把孩子围在里边,试图把孩子打造成完美的人,最后看到的不过是完美的苍蝇。
杨老师休学一年后回到学校,遇到第二位班主任,他是一位开明的老师,在那个老师眼里,杨老师不是叛逆者,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活力,坚信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功。老师用一颗包容的心对待杨老师,杨老师刚开始复学,学不进去,可以只学半天,慢慢地经历一段时间,杨老师才走上正轨。在班主任眼里,杨老师聪明、勇敢、潜力无限。
作为父母师长,如果能看见年轻人身上的进步,就不会评判他身上的对错,会引领孩子,告诉他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而活着。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了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去打击孩子的叛逆思想,纠正他们的错误,顺从我们,帮孩子设计好既定的生活模式。解决叛逆很重要的办法不是跟孩子对抗、掰手腕,而是要引领年轻人,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成长的方向在哪。
杨老师高中时代怀揣文学梦,渴望成为作家,有的老师可能会劝阻“凭你现在的成绩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还是放低身段的好”,如果不听老师的话,老师也就不再说了,会在心里想“这个学生不识好歹”。而这位班主任老师说:“有文学梦可以啊,你可以先通过自身的优势资源,先考一个体育大学,等以后有机会了,再考中文系的研究生,实现自己的文学梦”。这样的老师既不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学生也可以从老师那明白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所以那个老师感受不到杨老师的叛逆。
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忍受生活的磨难,而是要引领孩子,让他知道他为什么活着。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会感受到叛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