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也可以很美
“美,不是尊奉与模仿。美,毋宁更是一种叛逆——叛逆俗世的规则,叛逆一成不变的规律,叛逆知识的僵化呆滞,叛逆人云亦云的盲目附和,叛逆知识与理性,叛逆自己习以为常的重复与原地踏步。”
在《青年文摘》中看到这段话时,脑海里第一个反应便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从小到大,林黛玉给我的印象大概就三个字——“病态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初读这两句话,感觉非常奇妙,究竟是怎样一种神态才能似蹙非蹙而似喜非喜,柔弱的身躯娇滴滴的形象,让人见了保护欲爆棚。以前不懂,便觉得这一定是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子,真正的美就该是这样的。
长大后三观有所改变,对林黛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外在美并不是林黛玉特别的美,她骨子里渗透出来的病态美才是惊艳众人的美。病态不仅仅体现在她的身体上,在《红楼梦》那个时代,不乏心灵的“病态”,但能够呈现出“病态美”的却寥寥无几,林黛玉便是其中一个。众生的“病态”心理是薛宝钗的虚伪和矫情,是王熙凤的八面玲珑,是薛蟠的骄横跋扈......不管是“病态”的时代造就了“病态”的人,还是“病态”的人成就了“病态”的社会,林黛玉无疑是特别的一个。说是“病态”,因为在那个年代,独特便是病。
林黛玉的“病态美”体现在她的进步思想上,众人皆醉唯黛独醒。林黛玉是叛逆的。与人交往本该留人三分面,她却“使小性子”;权威之下本该阿谀奉承,她却临“威”不惧,保留本心;拥有旷世之才本该隐藏锋芒,只因枪打出头鸟,而她却毫不吝啬自己的才华。流言飞起,人云亦云,到了她这里便成了终结者;本着对爱情的好奇与向往,自己却演绎了一段纯粹无暇的动人爱情故事;当众人挣扎在水深火热的封建礼教思想中,她可以独善其身,曲高和寡,才博得与她同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的携手之爱......
病态是因为独特,而美是因为叛逆。
懂事不一定是件好事
“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成了不少人童年的噩梦。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拿第一,他不哭不闹不玩游戏,他还非常懂事孝顺父母,仿佛他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不食人间烟火。但这么懂事真的好吗?懵懂之时便懂得“将一切享乐视为罪恶”。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扼杀了孩童天真无邪童年无忌的天性?
《红楼梦》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懂事”的女孩子——贾惜春。从小缺乏父母疼爱的她,过早踏入懂事的阶段,养成了孤僻冷傲的性格。起初读到这个女孩子,心里满是佩服与羡慕,小小年纪便有大智慧,待人处世干脆利落,是我心目中淡定从容的女子。但我似乎忽略了她首先是一个孩子,孩子本该有的天真无邪呢?如此懂事的她真的感到过快乐吗?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点心疼这样的惜春,也为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感到悲哀。谁能想到,惜春脆弱的心灵是怎样从那些肮脏的人和事中变得坚强甚至“冷血”,当她“狠心”与入画决裂时,又有谁能体会到她的痛。这些隐忍并非一日两日或是一个孩童能轻易拥有的,那她的童年得有多么黑暗。本以为有一个“懂事”的童年就能有一个完美的结束,但从惜春的命运来看,她的结局似是理所当然。过早的懂事暗示着了悟的心性,惜春了悟大观园,了悟社会,了悟自己的人生,最终选择削发为尼,做到了她那句“别人如何与我无关,我只管自己就好”。相比起大观园中其他人的悲惨命运,这也许也是她最好的归宿吧。
反观当今社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懂事,如若当真每个小孩如此懂事,那便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童年本该是贪玩贪吃零食天真无邪的阶段,这些欲望可以让人欢喜如狂,尽管要冒着被大人斥责的风险,可欲望的实质,就是生之本能。可大人们却要对他们强加成熟的思想,过早地意识享乐是不对的思想,那孩子们纯天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将止于这一时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
原来,在听从本心之前,人类早已经把本心给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