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疾病的新角度
薄世宁·医学通识
我相信在这节课以前,你肯定听说过肠道菌群和疾病的关系。
比如肥胖。
再比如过敏性疾病,包括荨麻疹、湿疹、哮喘、鼻炎等等。
还有焦虑、抑郁、自闭这些精神问题;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这些自身免疫病;甚至癌症,尤其是结肠癌。
这些病都和肠道的细菌息息相关。
但是,怎么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呢?
人和体内的细菌是敌对关系吗?
咱们应该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正确认知和治疗疾病呢?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共生:疾病认知的新角度。
内共生这个概念可能你觉得有点陌生。
但是,内共生可是生物进化的关键一步。可以说,没有内共生就没有现在的人类。
这个概念是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在1970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s)这本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真核细胞里的线粒体是由细菌演化而来的。真核细胞和它内部的细菌是内共生关系。
我来解释一下。
在上亿年前的某一天,细胞吞噬了细菌。吃进去不要紧,两个小伙伴同时发现“搭伙过日子”最经济、最有效率。
随着亿万年的进化,细菌慢慢就演变成了细胞里的关键物质:线粒体。
我们知道,细胞生存和复制都需要能量,而线粒体就是能量来源。线粒体好比是一个发电厂,发电厂可以把煤转化为电。
线粒体可以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这些营养物质转化为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形式:ATP。这样生命才有了能量,进化才有了能量来源。
这样一来,细菌得到了营养,又把营养变成了能量来供应细胞,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内共生。
在我看来,用内共生来解释细胞和它内部细菌的关系,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从一个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看,人类和体内的细菌更是构成了一种内共生体系,这才是广义的内共生。
这节课讲的是广义的内共生。
打破内共生就会带来很多病,如果可以巧妙地利用和恢复内共生,也可以让很多病得到缓解或治愈。
所以,内共生就是这么重要。
接下来,我带你从三个层面展开理解内共生与人类疾病。
相爱相杀,互惠互利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人体哪些部位有细菌呢?
我猜你肯定会说,肠道、口腔、鼻腔、皮肤、阴道,甚至上呼吸道都有细菌。
但是,这只说对了一半。
最新研究表明,健康人的血液里有细菌、眼睛表面有细菌、女生的输卵管、子宫和盆腔里都有细菌。
甚至在以前咱们认为绝对无菌的大脑里,现在也发现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并没有影响到人的健康。
我推测,人体所有器官里都有常驻的细菌或者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只是现有的技术手段没有检测到而已,但是没发现不代表没有。
我再问你第二个问题:人体有多少细菌呢?
不计其数。
情侣间一次接吻就可以交换8000万个口腔细菌。
肠道内细菌最多,有上千种,总数大约100万亿。这个数字是全球总人口的1万3千多倍。如果把这些细菌一个挨一个地排好队,总长度可以绕地球两圈。
所以,可以把人体当成一个细菌星球。
既然人体内有这么多常驻细菌还可以和平共处,那么人和这些细菌从来就不只是敌对关系,而是内共生。这是咱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层面。
这种内共生关系就是:相爱相杀,互惠互利。
我解释一下。人给细菌提供了营养和生存环境,但是细菌也不“白吃”,它会从几个方面反哺它赖以生存的人体。
首先是免疫屏障。
每个部位的细菌都有领地观念,也就是“这块地儿我占了”,其他的细菌或者微生物别想来捣乱。
这样,间接地保护了咱们不受有害菌的感染,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免疫屏障。
比如,小白鼠的眼结膜上“驻扎”着一种细菌——乳腺炎棒状杆菌。
这种细菌不引起任何症状,但是它可以刺激白细胞在眼泪中释放杀菌物质,这样就可以抵御其他引起结膜炎的有害菌了。
其次,细菌会合成化学物质,帮助人体完成生理功能。
比如5-羟色胺是让人产生快乐的物质。但是你一定想不到,人体自身合成的5-羟色胺只占总量的5%,另外95%是由细菌合成的。
最后,细菌培养出了强大的人体免疫。
比如肠道。为了和细菌作战,人体给肠道配备了最王牌的部队。
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B细胞;还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IgA)是由肠道制造的。
可以说肠道是人的免疫系统和细菌作战的最大战场。
不停地斗斗斗,打打杀杀,这个过程就像不停地给咱们“打疫苗”,锻炼咱们的免疫力。
没有对抗就没有和平,这是生物界的规律。
所以,人和细菌的内共生关系可以总结为:
细菌可以帮助人类抵御其他有害菌的攻击;细菌可以锻炼人体的免疫系统;细菌还会帮助人体合成生理功能必须的一些关键物质。
打破内共生就会带来病
很多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很多食物包括糖,都会干扰内共生。内共生关系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病。
首先,细菌移位会带来病。也就是说,细菌跑到不该去的地方了。
细菌如果在它应该待的地方,就是正常菌,或者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如果细菌跑到其他地方,就会变成有害菌。
比如,关于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病人的研究表明,在这些病人的大脑里,发现了牙周炎的细菌和一些引起口腔溃疡的白色念珠菌。
这些菌在口腔里不会引起大问题,但是如果移位进入大脑,那就有可能带来老年痴呆症。
其次,内共生被打破,有害的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这样也会带来病。
刚才提到,正常情况下细菌会形成免疫屏障,免疫屏障的最大作用就是阻止其他的微生物来捣乱。
免疫屏障相当于“常驻部队”,但是有时候咱们用抗生素把常驻部队都杀死了,那“土匪”就该捣乱了。
举个例子。
很多女生用含有杀菌剂的洗液冲洗阴道,那么接下来反而会引起真菌感染,引起真菌性阴道炎。
在我工作的ICU,因为严重感染必须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的病人,就很容易继发耐药菌的细菌感染或者深部真菌感染。
这些感染很难治,这就是异常微生物入侵引起的。
最后,内共生被打破,导致细菌合成化学物质异常,也会带来病。
比如肥胖。
研究发现胖人体内“胖菌”多,这些胖菌会分解食物产生乙酸这种物质,乙酸就会让人产生饥饿的感觉,让咱们不停地吃吃吃。
再比如,大脑细胞完成信号传递功能,涉及到主要20多种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中很多都是由肠道细菌参与合成的。
如果肠道菌群紊乱,就会引起精神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闭症等等。
讲到这里,咱们也就明白了打破内共生可以带来很多病。
重建或者恢复内共生,可以治疗疾病
怎么重建或者恢复内共生呢?
第一个建议:少用抗生素。
如果不是严重的或者关键部位的细菌感染,就少用抗生素。能不用最好不用,如果必须用,也要到医院咨询完医生再用。
因为抗生素是对内共生破坏最大的药物。
健康人不要动不动就用含杀菌剂的任何洗液或者漱口水。细菌没惹你没捣乱,你也别去主动攻击细菌,它和你不是敌人。
第二个建议:别太干净。
有个著名的卫生假说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别太干净,要让孩子多和大自然接触,多和宠物接触。
孩子从小多和微生物接触,就可以培养出多样性和稳定性更好的肠道菌群。长大以后免疫力反而更健全,更不容易过敏。
产妇能顺产就不要剖腹产。现在研究认为,经过女性产道的婴儿可以迅速建立起第一道多样性更好的肠道菌群。
第三个建议: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比如苹果、梨、魔芋、黑麦、黄豆、青豆、枸杞、石榴、椰子、冬菇。
你会不会认为芹菜是含膳食纤维很高的食物?其实它的膳食纤维含量并不高,充其量在蔬菜里算中等而已。
不仅要多吃膳食纤维,还要少吃糖。
你知道糖可以让人变胖,但原因是什么呢?
研究发现,糖阻止了拟杆菌的定值。拟杆菌就是让你变瘦的“瘦菌”。
在我看来,目前所有的研究也只能反应内共生与疾病关系的冰山一角, 但是毫无疑问,内共生给咱们认知疾病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