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为生活和事业不断奔波的普通人,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扰:
我每天都特别忙,但我经常不知道自己忙得是不是有价值,这样一直忙下去,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也知道时间管理,但一天下来还是觉得并没有什么太大收货。
同事升值加薪了,我表面上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我实际上特别难受,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
我特别想管好自己的孩子,让他一切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不然我就会大发雷霆
……
当然,问题还不止这些。
世界顶级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超级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提到了他在任职咨询顾问和大学教师期间,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会面临着这些看起来普遍存在,却又包含着非常深层次含义的问题,就比如说问到“我每天这样忙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解决的。
那么,拥有以上问题的这些人,到底存在哪些共同之处呢?史蒂芬·柯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咨询经验总结,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下,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自身处境的看法,就会出现反反复复的一致的情况,导致自己走不出思维定式的影响,也就无法改变周边的一切和自己的困境了。
因此,史蒂芬·柯维说: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首要的就是改变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
01 如何理解“思维定式”?
1、为什么思维定式不易被察觉?
我们先来看一张经典的图。
你看到这张图,第一反应是一个漂亮的少妇,还是一个衰老的婆婆呢?
这是一张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的图,有人第一眼看见的是一个漂亮的少妇,有人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老妪。
如果你看成的是少妇,那么现在,请你把少妇上那条黑色项链,当成是一张嘴巴,一个老妪的形象就在你脑海中出现了。反之,你把老妪的嘴巴看成项链,一位漂亮的少妇也就出现了。
这个图片之所以很经典,是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定式的巨大影响,不同的条件、境遇下,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存在很大不同,一张图片产生的影响都如此之大,可以想象,人们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情境和不同的条件,又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转换一下思维,就可以获得另一种视角。
2、思维定式可以改变吗?
通过研读许多的著作,柯维发现在大概150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高尚的品德才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比如勇气、公正、谦虚、耐心等等;而近几十年来,人们的“成功观”转向了个人魅力,也就是说,那些拥有圆滑的性格、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注重树立自己的外在形象的人,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种对于个人魅力的推崇,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成功”的思潮。比如号召人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维护人际关系和学习公关技巧,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甚至通过玩弄一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近几十年来,人们的心态越来越浮躁,渴望能够有什么捷径能够快速获得成功,却忽略了成功背后所需要更加重要的东西——比如耐心地付出,日复一日的坚持,和高尚的道德准则等等。
也就是说,人们的思维定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周围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因此,我们这里说的思维定式,其实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思维定式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刚刚提到的由注重个人品德到注重形式技巧,其实就是一种思维定式的转换,只不过是转向了不好的方面罢了。
02 为什么说转换思维定式才能改变我们自己?
1、改变思维定式,可以带来巨大的力量
有太多的经典的案例可以告诉我们,转变思维定式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古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主张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这在当时是颠覆性的、对权威极具挑战性的学说,因此哥白尼遭到反抗与迫害。但后来的科学依然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
在科学与医疗落后的年代,许多妇女死于分娩,许多战士也死于伤病而非敌人的攻击,直到人们发现了细菌的存在,现代医学才有了进步的可能。
2、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定式是怎么体现的呢?
如果说这些太高深,离日常生活太遥远,那我们举个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
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大大方方地与别的孩子分享玩具或零食,一旦孩子不这样做,我们通常会怒喝他,甚至到最后采取强硬手段,把玩具直接抢过来,分给别的小朋友——而这只是因为太过在意别的家长的看法。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当代中国所有的家长,也困扰着史蒂芬·柯维,因为一开始,他也是这么来处理问题的。
后来柯维反思到:“一开始,我就认定了自己是对的,她应该学会分享,她的做法是错误的。”
而事实上呢,我们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是我们自己不够成熟,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我们没有去付出理解和耐心,却希望她能够付出一些东西。一旦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就会借助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来逼迫她。
这也可以看出,在而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思维定式其实是无所不在的。
3、怎样破除思维定式治标又治本?
只有想清楚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在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才能够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思维定式,而不是只治标不治本。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颗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
我们的态度、行为、方法,就是这些枝叶,而我们的思维定式,就是这棵树的根基。只有从根本上转换我们的思维定式,才能够生长出更加健康的枝叶。
03 改变你的习惯是破除思维定式的第一步。
1、习惯可以被打破
习惯是你夜以继日的一种行为模式。用柯维的话说: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添上一股新锁,很快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足以说明习惯在日积月累中积攒下的力量。
那么习惯就不能被打破了吗?
不是的。柯维认为,习惯虽然具有强大的引力,但依然可以被打破,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2、七个习惯模型帮你破除思维定式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柯维提到了“成熟模式图”,即人们成长的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
依赖期,人们总是以所要依赖的对象为中心,认为别人需要照顾自己,自己的个人成败需要有别人来负责;
独立期,人们以自己为中心,认为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对自己负责,也有权选择;
互赖则是以“我们”为核心,认为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显而易见的是,依赖期的人靠别人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则能够主动作为,摆脱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而互赖期的人,则到达了另外一个高度,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达到共生共赢的目的。
史蒂芬·柯维将7个习惯融入到人生成长成熟的三个阶段,制作出了一个习惯模型图。
在这张图表中,前三个习惯重点在如何通过自我约束,实现由依赖到独立。第四、五、六个习惯,则是在你到达独立期之后,有了互赖与合作的基础后需要理解和实践的原则。而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则是在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具备的良好习惯。
3、改变思维定式,需要了解最后一点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史蒂芬·柯维提到了一种思维定式,而这种思维定式是养成7个高效习惯的基础——即要保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但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书中提到了一则经典的故事: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在贪婪欲望的驱使下,农夫不满足于一天一个金蛋,于是把鹅杀了,想取出全部的金蛋。结果可想而知,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而且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产出与效能的平衡,不能够一下子耗尽所有产能,结果只能是悲剧。
就好比我们在工作中,为了得到更多的金蛋废寝忘食,最后搞的精疲力尽,反而极大降低了产能。其实如果能好好睡一觉,休息休息,第二天就会经历充沛,更好地完成工作。
说到底,产出与效能的平衡,其实也是一个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的平衡,需要你破除脑海中不平衡的那种思维定式,形成二者平衡的思维方式。
04 结语
当然,破除思维定式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学习中,不断找到自己的思维定式都体现在哪些地方,运用恰当的方式,通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变成一个高效能的人士。
我是牧心,985法学硕士,阅读与写作达人。与你共读经典书目,分享学习干货,陪伴终身成长。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