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 澜飛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在古装影视剧里常常听到这样的称呼:“老爷”与“大人”。细说起来,“大人”这个称呼,在明朝以前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明朝官场要称“老爷”,但也有很多区别。外任司、道以上的官员,称“老爷”,而相对级别低的官员,要称为“爷”。至于乡绅、地主之类,那是不能称呼“老爷”的,只能称“老爹”。有趣的是,如果当爹的已经是“老爷”了,那么儿子无论官做到多大,别人也不能叫他“老爷”,只能叫“大爷”。
而“大人”这个称呼在清代早期还一度不被接受。清代的《柳南随笔》里说,有个县丞叫李玉森,见到朝廷来的查官员时,称呼对方为“大人”,对方还生气了。李玉森解释说:大人这个称呼多美啊,不用来称呼您,这个词儿就贱了。”说得对方脸色立刻就转好了。
后来”大人”逐渐普及了。总之,张大人、李大人什么的就叫起来了。不过有一点得注意,“大人”还是官员之间的称呼,吏员(政府聘任的无功名的办事员)和老百姓,还是得叫官员为“老爷”“大老爷”。
在古代,即使在一般老百姓之中,也有些用来区别人的称呼。例如男青年,就被分成两种。学习好的、家里有背景的文艺男青年,会被称为“秀”,如张三秀、李五秀,这个“秀”字一度成为男孩名字中的常用字。而普通的男青年,就叫做“郎”,张三郎、李四郎。慢慢地,“秀”这个称呼,也蔓延到女子之中。北宋建安有位姓徐的女子,写了本书《闺秀集》,从此会吟诗有文化的女孩子,就被叫做“闺秀”。再后来,女性基本上抢走了这个“秀”字,男性就不怎么用了。
还有两个常用称呼: 老师、同学。其实这两个词全是明朝才有的。在明朝之前,人们称呼老师为“先生”,可到了严嵩掌权的时候,情况变了,阿谀奉承的人把严嵩叫“老师”,更肉麻的则叫“老夫子”,言外之意,是严老师直逼孔圣人。
至于“同学”,则出现在明末。以前上学,一个老师教的同门,同一届考生叫同年,没有叫同学的。当时的精英黄宗羲在一首诗的注解里写道: “同学之称,余与沈眉生也。”看来“同学”这个词不错,很快就被大家用开了。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称呼。文艺作品不是史书,用错了大家可能也不知道,反正不是当真看的。不过要用对了呢,那显得的自己多严谨、多认真啊。
一些称呼留传之今已偏离轨道了。比如过去大富贵人家的女儿称呼为:“小姐”一般老百姓家的女儿没这殊荣美称的。但在当今谁呼声“小姐”试试。因为这称呼已变味了。
曾有个男士问一位女子:“小姐,湿地花园怎么走?”这一问非同小可,只见女子抡起包就摔向那问路男士,边打边骂:“你才小姐呢,你们家人都是小姐”!还打电话报警说:有人污蔑诽谤她。这男的还在懵圈中。
当警察调查时,那男的说他就称呼小姐、问某某路怎么走,这女子便连打带骂。就不知那里不对!警察也是无语的摇摇头。说到底这是称呼惹的祸。
现在的称呼对于女性而言有多种称呼。如: 小姐姐、美女、女士、大姐、阿姨、大妈……年轻漂亮的呼为小姐姐而不是小姐。男生则呼为小哥哥、帅哥、大众呼为小鲜肉。其中名气大的是“大妈”这称呼。
“中国大妈”已上了牛津字典。见之是这样解释描述的: 她们通常勒着鲜艳的丝巾,戴着墨镜️,说话大嗓门,饭量很大,总想吃免费美食,她们总爱拍照。购物时,见打折或免费的抢购一空……”
大马路上有大妈跳广场舞,还阻碍交通。玻璃桥上也跳,还不听劝工作人劝阻。我在想,称之为大妈的认为玻璃栈道很结实吗!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妈都那样。
我不知道那字典的解释是夸赞还是贬低,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没发现优点歌颂,当然这不代表所有大妈都如此。据我所知,部分大妈在国外估计没给人家留下好影响!不得不说别人的优质文化为何吸收不来呢!
有个小女孩在国外待了几年,十二岁时妈妈带她回国探望六十岁左右的姥姥。这天小女孩在自家附近的饭馆里点了一碗面条,但没吃完打包回来了!姥姥见状说: 吃不完放那里就行了,干嘛半碗面还打包回来呢?小女孩说:吃剩东西放在餐桌上走人会被别人嘲笑、很可耻的事情,我不想有这种污点习惯”。姥姥一时语塞!
一同学见到同学妈妈称呼道: 阿姨好!结果同学妈妈不高兴说:“我有那么老吗?”结果同学不知所措。
你的女儿喊你妈妈,那位女孩跟你女儿是同学。人家称呼你阿姨这没毛病吧!
还有的人边走边啃瓜子,把皮留一路的。公共卫生和设施损坏,垃圾地上乱扔…实在让人堪忧!
要说的是我们的文化恰恰相反!打包的被视不得不为我们的文化哀哉忧哉……
关于称呼,学问还真不少呢,慢慢学吧!
古代少儿汉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