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冉:课堂的诗意和远方的蒹葭

作者: 相子 | 来源:发表于2016-04-26 20:34 被阅读337次

作者:李相文

1

黄石三中的郑小冉一直想讲一堂课。一堂跟以往不一样的语文课。

郑小冉这一冲动源自她班的学生。那天她提前到了,还没上课,她推开教室的门,就听到飘过来一支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许巍和高晓松合作的这首歌,看来都家喻户晓了。

这节课她原先准备讲《诗经》里的《蒹葭》的,让学生把这首古代美丽的诗歌改写成现代的散文。但她决定不这么做了,临时改成作文课,要学生就高晓松这支歌写写自己的想法。

收上来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写的一句话打动了她:“每天是作业,每天是试卷,每天要面对的是生活的苟且,还有月考榜上的名次,诗和田野又在何方?”

郑小冉心里一动:生活需要诗意,如何让孩子们留意身边的诗意美,以生生不息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苟且”呢?课题有了,就叫《远远近近的诗意人生》。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小冉很喜欢诵读这首《蒹葭》,她百度过,知道蒹葭就是芦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这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的话,她是知道的。可这蒹葭长什么样子的,她还真的不知道。那一个周末,跟学校里的同事去爬七峰山,看见山边旗帜一样飘动的白色的花,开在一株株草上,就大叫“芦苇”。大家都笑话她,说这叫芭茅。她回家后查了一下,“名列前茅”就是指这种“茅”,古人作战时,总喜欢拿这种“茅”站在队伍前面代替旗帜的,而“芦苇”是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可这“芦苇”哪儿有呢,总不能去孙犁的白洋淀找吧。

后来,她在“相子诗生活”的公众号里看到一首诗,《像苇草那样入梦》,是写阳新莲花湖的芦苇的。

她想,什么时候去莲花湖看看芦苇。

3

猴年到来的时候,全国都在抓“精准扶贫”。

教育也要对口扶贫,在市教育局方晓阳局长的大力推进下,黄石城区的高中与阳新县几所公立高中对口“扶贫”,黄石三中与阳新高中“结对帮扶”。三中的叶甲友校长和阳高的柯国尊校长多次商议,把“帮扶”的第一件事定为“送课下乡”。

机会总是格外垂青有准备的人。黄石三中“马洪名师工作室”临时“走马换将”,郑小冉的课意外入选。特级老师马洪带着他工作室团队,来到了阳新高中的校园。

阳高的校园非常美丽。

这里有一口千年的古泉,叫桃花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据说曾到这里“煮茗问茶”,留下了“他年雪堂品,空忆桃花裔”的诗句;明代的江南才子卢高则确乎在这桃花泉边的桃花庵负笈读书了,后一举中了进士;当代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则来这里讲学,留下了“志存高远”的左手书法。

这是一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

离上课还有半个多小时,郑小冉走在桃花泉的幽径上,在参天的古木和桃树林里,寻找着校园的“诗意”。​

4

郑小冉带着《远远近近的诗意人生》学案,走进了阳新高中高一阳光班的语文课堂。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许巍和高晓松的这支歌里,课堂徐徐展开。让学生讨论“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的内涵。学生讨论并不热烈。但歌词的意思还是能理解的。

郑小冉以《蒹葭》起兴,让学生探寻古典诗词的诗意美,在《在水一方》的音乐里,大家开始激情诵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气氛在慢慢回暖,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拘谨。大家尝试着从“景——人——情”三个角度去赏析这首诗。

郑小冉打开了《织女.心丝》的音乐,PPT打出了《像苇草那样入梦》这首诗。她说:“身边的人写身边的蒹葭,相子老师的这首诗,是写我们阳新县莲花湖的芦苇的,正好他也在这里听课,让我们用热烈掌声欢迎他来为我们诵读他的诗作——”

相子老师站起来,笑着说:同学们,真的是坐着也“中枪”啊。我不知道郑老师是如何找到我这首小诗的。这首诗我写于去年园博园开幕前在莲花湖的一次行走,有感于莲花湖的苇草,人们都在看着盛放的莲花而忽略了寂寞的芦苇。还是大家自己来体会吧——

……

那些苇草
从春一直绿到夏
到深秋就转成了金黄
后来被人们割走
整整齐齐码在岸上
幸存的芦苇就在风里摇曳
有时其上栖息一两粒水鸟
梳理着湖面的夕阳
那些失语的苇草
在黄昏里静思默想
披着干净的嫩黄衣衫
如你走入我梦里的模样

这一“意外的”环节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原来,千年诗经里的诗意竟然在我们身边的莲花湖找到了注脚。读完后,让学生找诗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小组开始热烈讨论。学生从身边的苇草里分析出它独立坚韧的生命本质。当郑小冉要求同学们重新阅读《蒹葭》,分析意象“蒹葭”的特征时,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起来。

课堂变得诗意盎然了:浩浩荡荡的芦苇,仿佛是从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的千年《诗经》里走来,带着远古的况味。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而又单纯——远处俏丽的身影飘然而过,只能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在风中飘舞,转眼又隐约在河的中央。河水无语,岸边伫立着一个期盼的身影,始终守望着心中那份美丽。

郑小冉说:同学们,在“眼前的苟且”里,我们要不怕迷茫去追寻,无畏绝望去抗争,有着苇草不屈的生命坚韧,有着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去寻找我们身边的诗意。让我们借“苍苍”之力,去营造我们生命的诗意和远方。最后,把我和我校的马于玲老师合写的这首《苍苍》送给大家。

郑小冉开始激情诵读——

是谁
站在渡口
替人白头
隔着烟水迷茫
歌唱  蒹葭苍苍
久远的歌
渐唱渐渺茫
想起一支芦苇
凌万顷月光
命运是四时的风
将你读成枯瘦  昏黄
休怕
因为苍苍
一苇可航

下课了,在热烈的掌声里,阳光班的学生手捧着一束鲜花献给了郑小冉老师。敬礼,郑老师!这样的课堂,真的满是“远远近近的诗意”啊。

课后,阳新高中校长、湖北名师柯国尊主持了评课。就郑老师这节语文课,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建说的很有意思,用了两个字“打开”:让学生打开“口”,去说;让大家打开“心”,去体验。

郑小冉也觉得自己被“打开”了:因为这支“会思想的芦苇”,她知道今后该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去营造“诗意”人生。

5

郑小冉终于看到莲花湖的“蒹葭”了。

莲花湖的北边,一丛丛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这冬天剩下的昏黄,在一片青葱里显得更加招摇。

郑小冉脱下鞋,光脚向那一片“苍苍”里走去。

望着这一大片的苇草,她在心底轻轻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她要做一位蒹葭伊人,为孩子带去诗和远方。

2016年4月26日于桃花泉

相关文章

  • 郑小冉:课堂的诗意和远方的蒹葭

    作者:李相文 1 黄石三中的郑小冉一直想讲一堂课。一堂跟以往不一样的语文课。 郑小冉这一冲动源自她班的学生。那天她...

  • 【小荷文苑第25期】梦想的远方——读《蒹葭》有感

    梦想的远方 ——读《蒹葭》有感 ...

  • 我走过侧门,想念多么像一条鱼(组诗)

    我走过侧门,想念多么像一条鱼(组诗) 你想要的都给你 给你时光,生命的荣耀与自由 蒹葭苍茫的诗意,心有远方 广袤和...

  • 诗词的诗意解构——蒹葭

    萧杀的秦风, 在阡陌上吹荡, 吹进诗经, 就瘦成了几尾蒹葭苍苍。 昨夜风紧露重, 芦花上一颗颗相思, 没能挨到天亮...

  • 蒹葭之远方

    一步步向你靠近 你嘎嘎嘎叫响 跋山涉水 穿过迷惘 没有蒹葭采采 而你却却 在河之洲 可以在冰上漫步 可以在水中漫游...

  • 晴空·芦苇

    芦苇还有个诗意的名字“蒹葭” 想起这个名字的时候 耳边就回想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 如今伊人早已不在 晴...

  • 天边红尘 第九十二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吴才人却是不信,对蒹葭身后的小茹一使眼色,小茹几步跨上前就要摘蒹葭的面纱。 蒹葭早有防备,侧身避过小茹的手,说道:...

  • 蒹葭苍苍 . 芦苇茫茫

    《诗经》里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仙物…芦苇,另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古名:蒹葭。 打开《诗经...

  • 蒹葭,蒹葭

    是水流声。 有风。仿佛拂过草香,仿佛安静的潮声。 睁开眼,苍茫澄澈的天空横在我头顶。又一阵风送来潮湿和清香的气味,...

  • 蒹葭--诗经里的芦苇

    蒹葭,在《诗经》的秋风里 苍苍茫茫 白露 一夜 如霜的秋月 蒹葭伸展出诗意的穗子 在空中 写下南飞的雁行 一支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郑小冉:课堂的诗意和远方的蒹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tc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