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完《赤壁赋》,对苏轼的认识更精进了一层。
死里逃生,感伤失意在所难免,惊慌失措更是常态,“飘渺孤鸿影”是他初到黄州时现实之态与心境的写照,但是苏轼却能在一次次的漫游中,从“人生如梦”的洒脱中挣脱出来,在水与月之前看到了“变与不变”的一面,从而真正实现了精神的超脱,面对风雨,面对阳光,都是一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姿态。
这番认知的改变用了两年,从此,苏轼就学会了以出世之心来入世。
在惠州,他不仅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发现荔枝之美,还心忧百姓,想方设法提升医药水平、传播插秧技术、磨香粉赚钱、改善税项、严肃军纪、筑堤防洪……
在儋州,他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南,创办书院,培养了海南第一个举人。
这能是一个出世之人的做法?这难道是一个入世之人的志向?
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种释然,是种自我的坚守,是无论天翻地转,我依然是我的大我情怀。
做人之真,唯东坡先生了。
长衫随时可脱,是一介农夫,是厨师,是为生活奔波的大丈夫。
长衫在身,舞文弄墨,恣意洒脱,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心中之畅快淋漓尽致。
常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但是对于苏轼,我却觉得,以其思想之达观,即使人生一帆风顺,也必然还能留下历久弥香的作品。
苏轼,越读越新,越读越佩服,光一般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