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文本解读的摘录
文‖张爱敏
张斗和先生——
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批文入情,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品析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破解文本的文字“密码”,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碰撞,并最终形成对文本的理解。
肖培东老师——
文本解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强迫学生接受,也不能不顾作者的价值取向,而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当做是对文本的准确解析。
文本解读既要求深刻,又要有学生立场。语文教学不仅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关注学生,还要注意整个教学的推进必须从学生中来,最终要回归到学生。
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要从学生视觉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文本架构学生与教材的桥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真正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的世界里感知另一个世界。
基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立足学生的学情去发展。这,是教学应有的姿态。
凌宗伟——
教学,一定是面向学生的,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所见所闻及个性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
孙绍振——
还原法。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还原,就能看到矛盾之处。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事实上莺啼之声,十里之外都听不到,更何况千里?要在这里还原,你就能看到矛盾之处,就能揣摩诗人的用意。莺啼明明十里都听不到,为何要用千里莺啼呢?显然作者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晴日里江南的春光之壮美,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如果实事求是的写,那诗意是荡然无存,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还原法就是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作一个比较,并且置换到诗文之中,造成极大的反差,从而让读者幡然醒悟,解读到诗文的妙处,揣摩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