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探讨有关爱情的话题。
对于爱情过于理想化的人,甚至不能容忍恋人也要大便的事实。他所追求的完美爱情,其实就是在寻找一个“完美妈妈”。但过于渴求“完美妈妈”,就意味着他还在使用分裂机制,即他的心中还藏着一个比较绝对化的“坏妈妈”。于是,他既容易理想化,也容易很挑剔。其解决之道是:更新对婴儿的养育观,通过宽容整合“好”与“坏”。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分裂,当她认识到原因之后,她就不会惧怕了。
其次是接受,最后是宽容,而这宽容,既是对养育者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
那么,为什么人善会被人欺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对“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小孩”,就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父母”,就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小孩”自居。由这个最基本的投射规律,就引出了“人善被人欺”的结果。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有包容力的强大,但更常见的善良是绵羊一般的软弱和顺从。
假若你具备这样的善良,别人很容易将他“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而他会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如果他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是羞辱与被羞辱的关系,那么,当他把“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就会忍不住羞辱你。这就是人善被人欺的深层原因。
但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谁欺负我,我就反击谁,这种现象就会改变。那是因为,欺负者心中的那个“内在的小孩”是渴望反抗的,倘若弱者将他彻底打倒了,欺压者反而会尊重弱者的反抗,甚至还会感激弱者这么做,因为这实现了他的“内在的小孩”的反抗愿望。
一些家庭中,父母希望孩子坚强而听话,另一些家庭中,父母希望孩子温顺而听话。在第二种家庭中长大的温顺的孩子,如果碰到在第一种家庭中长大的强人,就会受到伤害。但第一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表面越坚强,内心其实越软弱,所以渴望将内心的脆弱投射到这个弱者身上。
如果你在一种关系中是弱者,而且正好在第二种家庭中长大,你会习惯性地认为,如果一个强者攻击你,你表现得软弱一些,对方就会收手。但是不,这个变态的强者是渴望你软弱,因为那样才好对你实施攻击,但他们看到你软弱时,又会忍不住恨你,对你的攻击会更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人们总是会这样的,对于总是在奉献的人,我们会有意无意推动他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他献身,因为,他之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
《追风筝的人》,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一个境界:甘愿为他去死。
影片《心灵捕手》说明:外部世界的分裂,源自个人内心的分裂。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坚持自己固有的逻辑。于是,人生就只是一个轮回。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所说的自我价值感,追求的并不是孤独中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所以,我们在现实中若想改变,就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气。
而电影《守法公民》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持一颗柔软的心,保留自己的情感,保持本心,因为那样才是一个人,而不会成为一个体系中的螺丝钉。而我们许多人的感情却是因逃离孤寂而发生的?
在这人世间,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因这份羞愧,而觉得自己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丑陋,但一旦有爱的光逐渐照进来,存在着的一切都是荣耀,恨是爱而不能。所以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改变自己,改善和别人的关系,懂得爱,学会爱,接受爱,在爱中重生。因为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都是我们应该珍惜的缘分,应该珍视和延续下去的关系。
在你的心没有打开前,最可怕的事情,便是孤独。因你不自知,不能建立与自己的链接感,也不能与其他事物尤其是人建立链接,不知道万物有灵,不知道天人会合一,因此,我们才会有要命的孤独,我们的心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更困难的是,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去恢复这种链接感,而只是想着把这个黑洞填满,任何东西都行,如物质、金钱、女人、房子等,一切的一——但如果链接感没有出,在任何时候,那个黑洞都在那里,令你孤独,令你恐惧。只有我们先找到自己的心,再能感应到别人的心乃至万物的灵时,孤独就消失了。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和别人,和其他万物都是同一个存在。
那么,如何在自我与现实间达成一个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逻辑是正确的,这就导致了一种常见的现象:相爱相杀,两个相爱的人,一个不断地去突破另一个人的底线。他们各自的潜在逻辑是,你说你爱我,这是真的吗?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不顾一切地爱我,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
在最普通的关系中,我们讲互动,但在最纯粹的关系上,也许只难讲机缘。你爱上一个人,就已经开启了一个方向的机缘;那个人爱你,也启动了另一个方向的机缘。如果,无论如何只是启动了一个方向的机缘,没有办法,无论纯粹的爱情还是友谊,都半点勉强不得。——错过也是机缘一种经常的表现形式。
孤独首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存在:“我”用专属自己的眼镜看;其次是一种被迫,当真诚多数时候带来的都是受伤时,“我”只能遮藏或掩饰,从而造成交流的困境;最后是机缘,“我”和另一个人相遇时,我们的体验与期望经常不一样。
亲爱的,到现在,武志红的《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就讲解完了,不知道您在听书的过程中,有何感受和启发,而我在解读之时,却是受益匪浅,首先是对自己童年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回忆,剖析了自己的“小我”;其次是我理性地认识和分析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处理不好的关系,我在做着种种反思和努力,希望和别人和平共处,最好能够轻松愉悦;还有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我也想要更进一步地改善它们,给爱人和孩子最好的爱。那么,你呢?你想怎么做?
亲爱的,这正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希望你快乐,得到你的爱,永远不再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