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是标准的70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我刚好7岁。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别看我只有7岁,点炉子、做饭、买米买面,我样样能行,父母对我是一百个一千个放心,就差把生活费交给我来安排。但也有一件我最头疼的事,那就是分清粮票。
啥是粮票?90,00后的同学们没见过,80后的同学可能印象也不深,最熟悉的还是我们这些60、70后。计划经济时期,买任何生活品都需要票据。买粮要有粮票,买肉要有肉票,买布要有布票,总之,家里每个月会领到各种票,长得还不一样,这可难住了傻精傻精的我。
当时弟弟小,由母亲带着送幼儿园,我的早饭通常是一角钱报纸包着的炒果仁,外加一个馒头,有的时候父亲会给我一张粮票还有五角钱,我就可以偷偷改善一下了。
这天早上,来到早点部,看到阿姨把热气腾腾的蒸饺端上来,可馋了,手在口袋里摸了半天,五角钱还有一张粮票,终于鼓足勇气,“阿姨,这个蒸饺多钱一个?”“一角钱外加一两粮票。”听完,心里盘算着,买两个,还能余下明天接着买。
于是又看了一眼钱和粮票,确实是五角,粮票上写着0.5,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管他呢,索性都递给了阿姨,“我要两个蒸饺。”阿姨看了看我递过来的钱和粮票,笑了,“小姑娘,你认得粮票吗?”“认得,那不是5斤的一半吗?就是2斤半。”我刚说完,几个阿姨全都笑了。 “小姑娘,这个粮票上写着0.5,不是5斤的一半,是1斤的一半,是5两,你这些钱和粮票可以买5个蒸饺,你要两个,我要找你3角钱3两粮票,但是你拿的是全国粮票,阿姨没有3两全国粮票找给你。给你地方粮票行吗?” 哪里还管这么多,只想吃包子。“行,阿姨,你快点给我拿吧!”阿姨笑着把包子先递给我,又把找的钱和粮票一并递给我,并嘱咐“放好了,别丢了。”
待我吃完包子,拿出口袋里的粮票,仔细看了又看,实在看不出它和刚才那张有什么区别?明明长得差不多,偏要分出全国和地方,这真难为当时7岁的我。
第二天,我拿着剩下的钱和粮票,又来到早点部,还是那个阿姨,“阿姨,我分不清全国的,地方的,粮票长得都差不多,我还想要两个蒸饺。”阿姨还是笑着,接过了我的钱和粮票,“正好,阿姨这刚收了一张全国粮票,找给你,两张放一起,对着比比,你看颜色就不一样,还有这上面有字,印着全国,地方了,这样就能区分了吧!”我接过来,仔细看,这次终于发现了不一样,抬起头,冲阿姨傻傻地笑了,“谢谢阿姨。”
阿姨还告诉我,全国粮票少,平时如果有,可以存起来,先用地方粮票,因为全国粮票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花,而地方的只能在天津用,更是教会我如何认清1斤2斤5斤0.5斤能买什么东西。
大概到我上高中的时候,粮票被取消了,我们终于告别了凭票年代,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实行了市场经济,各种商品货源充足,不敢想不敢买的商品逐渐进入了我们家,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十一小长假,收拾旧物,意外发现了当年保存下来的粮票,格外珍惜。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既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受益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矢志不渝,永远前行!
无戒90天写作成长训练营学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