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全球视野看蝗灾

从全球视野看蝗灾

作者: 践行致知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21:36 被阅读0次

    今天早上,《邵恒头条》讲到了发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灾。于我而言,学习了另一种视角看待问题:
    关于这条新闻,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都有。有的人担心蝗灾会从云南进入中国,对西南地区的农业造成影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投资的好机会,准备重仓和农业机械有关的股票。甚至有人态度十分豁达,表示面对蝗灾,油锅和佐料都准备好了。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有很多个讨论角度。
    上面这些讨论其实都只是一种视角:把这次蝗灾,简单定义为“虫灾”这个范畴,想的是“如果蝗虫来了,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件事。
    但是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醒了我们:现在全球面临的这场蝗灾,绝对不仅仅只是一场虫灾,它其实是一场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在最近几年持续升级带来的一个极端结果。
    为什么气候变化会是蝗灾的罪魁祸首?
    在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就向全球进行了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粮农组织表示,这次非洲蝗灾的波及范围,达到了26万多公顷。
    这次蝗灾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对于非洲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来说,这是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而对于受灾更严重的肯尼亚,上次遇到这种烈度的蝗灾,还得追溯到二战时期。
    所以蝗灾造成的影响,的确很让人头疼。但为什么《国家地理》杂志会说,气候变化才是这次蝗灾的幕后推手呢?
    要解释这一点,先要知晓一个新概念——“印度洋偶极”。这个概念的原理有点复杂,简单而言,当印度洋西侧海面的温度比正常高的时候,叫做正偶极,如果相反,叫做负偶极。
    其实海水温度和平均温度有略微出入很正常,但是如果印度洋某一侧的海水温度,大幅度偏离平均值的时候,就会导致极端的气候现象。比如说,印度洋的一侧异常湿润,而另一侧极其干燥。
    《国家地理》分析,造成这次蝗灾的重要原因,就是印度洋偶极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早在2018年的时候,印度洋就处于正偶极状态,也就是西侧海面的温度高于正常温度。到了去年秋天,正偶极已经达到了1870年以来第二高的水平。
    而印度洋偶极的极端表现,在印度洋的两头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印度洋东侧的澳大利亚,因为海水的温度偏低,导致季风运动不明显,澳大利亚去年迎来了严重的干旱。这个国家在去年夏季的降水量,不到平均值的一半,这也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火。
    而在印度洋的西侧,也就是这次蝗灾泛滥的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地区,海水温度不断升高,带来了异常潮湿的天气。
    阿拉伯半岛原本很干燥,但是在2018年却发生了两次罕见的气旋风暴。而2019年的情况,《国家地理》杂志更是用“extreme”,极端这个词来形容。而也正是这些罕见的气候现象,后来成了蝗灾的引爆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家地理》杂志梳理了这次蝗灾爆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首先是第一阶段,那得追溯到2018年的5月,一场被称作“梅库纳”的气旋风暴袭击了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沙漠地区,给沙漠带来了久违的降雨,这让沙漠中出现了很多季节性的湖泊。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本来就是这次蝗灾的主力,沙漠蝗虫的栖息地。
    沙漠蝗虫为了保持虫卵的湿润,喜欢在潮湿的土壤中产卵,一旦遇到降雨,沙漠蝗虫就会疯狂繁殖。只要条件合适,每平方米的土壤甚至可以容纳1000只虫卵。
    而五个月之后,另一个叫做卢班的气旋风暴再次登陆了阿拉伯半岛,这就再度为蝗虫的繁殖推波助澜。
    根据昆虫学家的说法,蝗虫在初次产卵之后,如果条件合适,下一代的繁殖能力将是上一代的20倍。
    而《国家地理》推测,这两场气旋风暴帮助阿拉伯半岛的蝗虫,在短短9个月中繁殖了三代,数量增加了8000倍。
    这就是蝗灾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
    阿拉伯南部的蝗虫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之旅,开始跨大洲迁徙。
    2019年,第一批蝗虫就开始从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开始逐渐向外扩散。
    向西的蝗虫跨过了红海,进入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向东的蝗虫则是跨过了波斯湾,进入伊朗。
    本来蝗虫的活动应该就此打住,但是没想到,还有两件事接连发生。一个是去年10月,东非地区经历了一场异常的大范围秋季降雨。另外一个事是去年12月,一场罕见的热带气旋(帕万)登陆了索马里,这期间的降雨量大增,这又让蝗虫迎来了一波壮大。

    第三阶段
    异常的降雨带来了巨大的蝗虫群,这场蝗灾也终于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爆发期。在今年2月初,非洲的蝗虫到达了乌干达和坦桑尼亚。
    到了这一步,蝗灾在非洲和亚洲这两个地区造成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
    在非洲,有超过1300万人正在经历“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而且还有2000万人的粮食,也在安全线附近徘徊。
    而在亚洲,蝗虫也从伊朗一路向东,影响到了我们的邻居巴基斯坦和印度。
    在2月16日,巴基斯坦初步统计显示,蝗灾已经造成了8万公顷的农作物被毁。
    而印度政府也警告说,印度可能在今年6月,迎来更严重的蝗虫袭击。有的学者甚至预测,到时候,蝗灾可能会导致印度粮食减产三分之一,悲观的话可能会减产一半。

    从蝗灾扩散的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原本非洲的蝗灾只是一团微弱的野火。但是极端气候频繁出现,让这团火不断有了新的燃料,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既然蝗灾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为什么在扩大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哪些国家进行有效的干预呢?毕竟,蝗灾在人类历史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不早就有预警和防御机制了吗?
    预警机制的确有。但是很可惜,这次蝗灾的始发地其实是在联合国设立的蝗虫监控网络范围之外:

    这次蝗灾的始发地,是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无人沙漠。联合国高级蝗虫预测官Keith Cressman说,“没有人知道南部沙漠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没有道路、没有基础设施、没有Facebook,只有一个个和摩天大楼一样高的沙丘。”
    所以,蝗灾起源的地方十分偏僻,所以一开始就打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
    更遗憾的是,在此之后,当蝗虫开始扩散,那些受影响的国家也因为各种原因,连最基本的干预也没有做到。
    比如说在亚洲这边,蝗灾最开始侵袭的也门地区。这个国家常年战乱,让它没有余力去训练专门的人员喷洒杀虫剂。
    而在另一边的非洲,由于经济原因,他们能投入的灭蝗设备是极其有限。
    比如乌干达,只能出动两架农用飞机,喷洒杀虫剂。而肯尼亚也好不到哪里去,只能出动五架飞机。对于遮天蔽日的蝗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到现在这个阶段,由于蝗灾波及的范围太广,只能靠国际合作来解决了。
    在上个月,联合国拨出1000万美元来资助抗灾。而联合国的粮农组织也向国际社会请求帮助,希望能筹集到7600万美元的赈灾款。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和印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已经开了5次会议,想要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下面,再来梳理一下蝗灾的发生原因:

    这场蝗灾就像一场森林大火,最初只有一点小火星,但是不断扩大。

    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之一,是印度洋偶极的极端气候现象。而同一个气候现象,其实也是造成澳大利亚山火的罪魁祸首。两场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灾害,竟然同根同源。
    而原因之二,就是蝗灾最初侵袭的国家政治和经济薄弱,导致他们缺乏有效的资源和手段遏制灾难的苗头。

    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该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应该抱有“独善其身”的想法。

    在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件,并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相反,它可能意味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一场结构性的危机,而我们也需要共同面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全球视野看蝗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gr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