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渊明大家都耳熟能详,那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隐逸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田园诗风的鼻祖。
其代表作品《饮酒》、《采菊》、《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代代相传,为后人所景仰和喜爱。
相比于其文学成就,其仕途的的高度并不理想,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再说说陶侃,其知名度远没有陶渊明高,也少有人知道,陶侃就是陶渊明的祖父,而且,陶渊明对自己的祖父敬佩有加。其实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陶侃的知名度要远胜于陶渊明。
陶侃,字士行,是东晋初年的名臣,以正直廉洁、勋名卓著著称。他在东晋王朝偏安江南的过程中,坚守政治底线,虽然一度遭到当权者打压,但最终成功跻身东晋权力顶峰。
那么,陶侃有何过人之处呢?为什么能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还能登上权利的顶峰?让陶渊明推崇备至?
首先说说陶侃的本领与深远影响。
陶侃是中国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出身南方寒门,早年仕途艰难,但凭借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后更投靠琅邪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一度被授为荆州刺史。
陶侃在军事上的成就,全靠他母亲打下基础,他的母亲亲手交给他“一抔黄土,一只土碗,一块土布”,寓意毋忘根本。
功成名就之后,陶侃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自律、勤俭节约,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受将士和百姓爱戴。
陶侃在政治上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远见。在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时,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陶侃的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
此外,陶侃在勤政廉洁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
此外,陶侃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以孝为根基,对君上忠诚不慝。
他饱览圣贤之书,博古论今,文采华滋,却不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拜师学艺,勇武过人,善用兵法,远谋卓识。
陶侃身上凝聚了“孝”“忠”“仁”“义”“信”“勇”“智”“敏”“敬”“公”这十大道德品格。这些品质既不是自我标榜,也不是外人吹捧,而是建基于陶侃一生的亲身躬行。
最后讲一段陶侃搬砖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63651/9a7bc5812bb1c353.jpg)
陶侃搬砖?没搞错吧!是不是在他建功立业之前?为生活所迫出卖苦力?非也。
在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叫陶侃运甓(pi)。
当时官至太尉的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北伐中原,如果过于安逸,恐怕到时候不能胜任(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
在一般人看来是自讨苦吃,而官至高位陶大人却搬砖搬得津津有味。
一个身处高位依然能如此严格自律,时时警醒自我,其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就不足为奇。这对今人也无异于一个励志的故事,切莫贪图安逸,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