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赵书老先生,“海淀清河镇回忆”,给我留下太深刻印象。
我想很多人会没有看到此文,我整理并又找了些资料补充,特摘录如下。谢谢赵书老先生的博闻强记,让我们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清河镇位于海淀区的东部,与海淀镇、青龙桥镇并称“海淀三镇”。
清河镇,在金朝称:清河馆;在元朝称:清河社;在明代称:清河店、清河铺、清河社、清河村。
清河镇是古代通往居庸关到内蒙的必经重镇。素有“京北第一门户”之称,是京北交通大道的咽喉。集陆路、水路、铁路于一地的古镇。
清高宗弘历曾作诗《清河道中》“始发清河道,将为塞上行。看山青觉远,问路景如新。”
其军事和经济地位非常重要。
古称清河“一村九井十八庙”,地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迹丰厚。
那时的清河镇经济很发达,仅粮店就有14家,除粮铺外,还有大量摊商出售各种商品。有歌谣“家住七里粱,天天去赶集。逢双沙河镇,遇单清河集”。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在清河南镇还要搭台唱戏,庆祝粮食丰收。
清代,旗人的“钱粮”的粮,是要派差到清河北裕仓去领,是沿着清河运输回来的。
清河镇南原有一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称“广济桥”,又称“清河桥”。桥南北走向,桥长48.04米,宽12.46米,是明代都城通往西北边关和明帝陵必经之路。1983年将清河桥裁弯改直。将旧桥拆迁到清河南的小月河上,改为东西走向。此桥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五座古桥之一,属高级保护文物。
清朝末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衰。外族乘机而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为了振兴国运,仁人志士及有远大见识的士大夫纷纷奋起图谋挽救。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兴办学堂,振军备,兴建新军,于是一些军事学校应运而生了。
清河陆军预备学校是其中之一。
它与1902年开始创办,从1903年完工到1920年共招收了四期学员。学科有:国学、史地、修身、数学、军事。校址在当时:直隶省昌平县清河镇西约六华里处。
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到北京,特到清河大楼(陆军预备学校)讲话。
北京守城将领傅作义也是这里的毕业生。
清河镇地下有大量古墓,在建北毛车间时,曾挖出一座有石券门墓室的古墓,十分宏伟,有人说是辽代肖天佐的墓;有人说是明代墓,众说不一。墓里的东西被市文化部门拿走了,就剩下规制墓室。到最后就把墓给填了,非常可惜。
清河镇地下还挖掘出大量墓葬,断为汉代。也曾发现了魏晋大砖室室墓。以及战国时期“瓮棺墓”一座,为“鱼盆骨”类陶片遗址。
清河镇也曾发现磨制的石斧,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
它是京畿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京味文化形成和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说到清河火车站是詹天佑亲自勘探、施工、验收的。“清华园火车站”的站牌,也是詹天佑亲笔题写。
清河制呢厂是官商合办的中国第一座毛纺厂,创办于1902(有说建于1904年),历经清王朝、中华民国、日伪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再次接管,直到1948年解放。
厂原名是“薄利呢革公司”,隶属清政府陆军部,以生产毛呢毛毯军需产品为主的工厂。其主要产品安全由军队控制。
解放北平时,该厂是当时所接收的仅有的几座大型国有企业之一。
海淀清河镇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数不清的兴衰成败,
这些历史,我们了解的越深对它的感情就越深。
海淀清河镇,不能忘怀的古镇。
2019-2-28周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