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来京,相约去颐和园西缇玩,桃红林绿时节,往年是很美的。
没想到,今天去西提,今年的桃花,花期已过,好在柳绿还是在。漫漫行走在西缇上,景色宜人,养人眼目。
走走停停,聊天拍照,玩的开心。
游颐和园西缇说到西提,它是仿西湖苏提。
西湖苏提有六座桥,提上有柳树;颐和园的西提,是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提。这长提上也有六座桥,也沿提栽了柳树及桃树相间,现在西提上还有当年种的十九株柳树,已被保护起来。
颐和园西提的六座桥自北向南依次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柳桥、练桥。
除界湖桥和玉带桥外,各桥斗建有一座形态各异的彩绘亭子,站在桥亭上,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和玉泉山的湖光山色。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亦能体会出“苏堤景致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意境来。
西提是需要用时光慢慢品味的。
品四季(春夏秋冬):春花、夏荷、秋柳、冬枝。
品四时(朝午夕夜):朝霞、午雪、夕阳、夜月。
品四候(风雨雪雾):风桥、雨湖、雪亭、雾船。
品四景(湖山塔桥):湖光、山色、塔影、桥韵。
苏提是笔直的,而西提是蜿蜒曲折的,其风景只有亲临才能体会其美。
颐和园西提的美,是季季不同,月月不同,日日不同,时时不同。
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
颐和园西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说西提,自然会有人想到东提,它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北端为文昌阁,南端为绣漪桥。
东提,是清乾隆(1736—1795)建。原为保护畅春园而建,因畅春园在提以东,相对畅春园就称西提了。开拓昆明湖后,以此提为湖东界,则又变成东提。
就是说,现在的东提曾经是西提,是畅春园的西提;因昆明湖的开拓,又变成东提了,是昆明湖的西提。颐和园内有一块大石碑证明了这段历史。还是乾隆皇帝来证明滴。
大石碑又称昆仑石。
颐和园内的第一座大石碑,位于昆明湖东岸,铜牛的北面,上刻乾隆《西提诗》
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
展拓湖光千顷碧,街临墙影一痕齐。
刺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鷖。
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
其诗中第一句是说:文昌阁至绣漪桥的长堤在畅春园之西,故曾称西堤。昆明湖疏浚后在湖西又筑西堤,故此堤就称为东堤。
游颐和园西缇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目前全国各省市共有文昌阁35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京颐和园内的文昌阁。
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
文昌阁是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文昌阁在颐和园昆明湖东提北端。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世。乾隆期间,在1860年与圆明园一起被八国联军烧毁。重建后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文昌阁 ,其建筑为城头四隅角廊平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游颐和园西缇绣漪桥。
说到绣漪桥,过去经过这里没细看,今天发现桥洞两旁有字。是乾隆御笔亲题:
桥南面对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自漾金波。
北面需要划船才能看到,其对联是: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看字对景很相应。
正中的桥栏杆上刻着“绣漪桥”,也是乾隆帝御笔题写。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此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大门”桥。
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讲究。桥形精美华丽。
此桥和西提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
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
两桥的造型相同,只是绣漪桥尺寸较玉带桥略小。
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绣漪桥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劵桥。桥身长32.2米,全长44.8米,宽5.8米,桥堍外口宽19米;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而西提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2019-3-25周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