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关于未来变化,你需要知道的27件事》,这是刘润老师连线凯文·凯利(K.K)的实录。
在这场专访中,两人就凯文·凯利的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进行交流讨论,刘润老师基于自己的阅读理解,跟K.K请教了关于新书中对于未来趋势的预判的背景、缘由。
K.K知无不言,分享了自己对互联网行业趋势的洞察,以及背后的体系化、深层次思考。
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中,两人前后一共聊了27个问题,从新书出发,并有所延伸,干货很足,值得反复学习。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有启发的一点是,凯文凯利的书名《5000天后的世界》中用日计时代替了年计时。
在他看来,互联网从出现到普及,是信息社会的第一次革命,大概用了5000天。
社交媒体从出现到普及,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次革命,大概用了5000天。
接下来,会有新的技术及模式出现,引发信息社会的第三次革命,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5000天,是十三年多、十四年不到的样子,这样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足够让一些变化发生。
而这样的时间框架,比仅仅使用年份更为精准合理一些,不会因为年数长而觉得空泛。
这让我想到:我们对时间感知的程度,决定了个人成长的高度。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听过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人珍惜时间。
而且,很多现实例子也反映出来名人,成功人士或者说高手对待时间的态度及方法。
在态度上,他们特别珍视时间,高度重视时间的使用,不会轻易浪费,更不容他人或事务浪费自己的时间。
在方法上,他们都坚持做好时间管理,颗粒度还很细致,如此才能支撑其高效的工作、生活。
柳比歇夫一生坚持做时间管理,成为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著作等身,很好的平衡了工作和生活,每天睡眠10小时,工作不超过6小时。
他对时间的感知已经内化,随朋友散步不看钟表都能准确说出过了多久、什么时间。
2002年,比尔盖茨访华,安排事情是以5分钟为单位的,如此紧凑的行程安排,足以媲美总统行程,短程会面、握手、打招呼,都是以秒计算。
前几年的9王健林日程安排表,也是让网友们惊呆了,早起、出差、开会各种紧凑安排。
此外,还有很多:
李嘉诚每天6点起床,8点到办公室。
柳传志每天5点起床,运动后开始工作。
雷军每天午饭大概3分钟左右的时间。
越是成功人士,越是专业高手,越珍惜时间,越细致的利用时间。
他们的时间管理,或者说时间观,是用高效具体的日计时,代替显得宽泛抽象的年计时。
现实世界,尤其是商业领域,瞬息万变,年度的计划和安排可以有,可是不够灵活、精准和高效,反倒是月计时、天计时,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实时应对复杂情况。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学习他们这些成功人士、顶级高手的思路方法,用来改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工作有进步,能力有长进。
学习更加精准的感知时间,管理时间,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正事上,日拱一卒的日日精进,日积月累是能够带来变化的。
就像我坚持日更这件事,500多天前,自己也不会想到会是现在的情况,能够读那么多书、分享那么多内容、收获那么多朋友的关注支持。
而这件事开始了,坚持了,势能一天一天积聚,改变也就一点点发生。
现在甚至有点期待,这么坚持下去,1000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如何计时,影响了我们的感知,人生百年,给人一种时间匆匆的感觉,而人生四千周,这样的计时就显得充裕很多。
到了人生三万天的计时,让人觉得竟然有那么多时间,即便掐头去尾,也还有很多天数可以利用。
更别提如果是小时计时,分钟计时了。
对时间的感知越具体,我们越能发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而在人人平等的一天中,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以上的一点感想,分享给你,希望能有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