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页三」
来自第一章《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讲的6个故事》P16
“我是谁”的故事
当人们意识到你想影响他们时,他们首先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讲一个故事,给他们看你想让他们看到的那个你。
训练有素的演说家总是会以一个非常有趣的笑话开场,或是回答一个可以轻而易举预期到答案的问题:“这家伙无聊吗?”一旦你使我大笑,我会认为你至少不是一个无趣的人,并放松身心聆听。然而,如果你开始就突兀地说:“我是一个很有趣的人。”那我准会立马退场。如果你证明了你是谁,而不是告诉我你是谁,那么这更可信。一个故事可以让你证明你是谁。
演说家每次站在人群前面时,都面临挑战。我最近有幸听了罗伯特•K.库伯博士(著有《情商执行力:领导和组织集体的情商》)在一个可以容纳900个人的会堂里的演讲。一开始,听众们认为他不过是写了一本书,和其他咨询师无异──交叉双臂,流露出讽刺的眼神,透露出他们对“情商”理念的怀疑,甚至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家伙罢了。然而,他只用了10分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讲了一个故事,证明了他真诚的态度,并且让在场的900名听众深切地认识到他是谁、他的信仰和为什么他在这里。
他通过讲一个他祖父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他是谁”。他的祖父在他16岁的时候过世,死于第5次心脏病发作。在养病期间,他非常关注罗伯特的成长,经常与罗伯特谈心。随着罗伯特的娓娓讲述,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他对祖父深沉的爱。他说:“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眼神来衡量他的智商,那么祖父很有可能是一个天才。”
祖父的身体每况愈下,每次心脏病发作之后都会把罗伯特叫到床边用尽力气,向孙子讲述自己与死神对决的体会。罗伯特的故事吸引着我们不自觉地挺直腰背坐在椅子前端,每当他复述祖父的叮嘱──“我一直在思考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是……”我们都聚精会神地准备聆听一个长者的真知灼见。罗伯特的话让我们又一次,也就是第4次笑起
来,笑他祖父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笑年少的罗伯特担心,祖父会考他是否记得前一次心脏病发作时,他说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我们满面笑容地等着又一个令人莞尔的答案时,他话锋一转,道出了祖父最终的叮咛:“我的爷爷对我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奉献越多,获得的回报也越多。我曾经问我自己──假如我没有拒绝尽全力奉献那将会怎样?会回报给我、你爸爸和你更多吗?或许会吧,但我没有做到。对我来说为时已晚,但你还来得及。”我和其他听众一同屏住呼吸,聆听这个老人临终前的遗憾:“这对我来说为时已晚。”所有人难免一死,这是人类的共性。在场的所有人都仿佛不由自主地想象,当自己走到生命尽头时,会有何种憾事呢?
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其真实性及罗伯特的真情实感,让它充满了力量。只有愤世嫉俗、尖酸刻薄的人才会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依然怀疑罗伯特是否可信。
「I,重述知识」
用故事来告诉别人“我是谁”,比直接告诉别人答案的效果要更加地有效。“我是谁”的故事要点是:
1.要真情流露;
2.是自己曾经做过的事;
3.内容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吸引力);
4.内容要包含你想要传递给听众的全部信息。
「A1,激活经验」
我曾经说过关于我读书的故事。之前在深圳工作的时候,因为没什么钱出去玩,就想着在家看看书,后来想到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于是就到公司的图书馆借书看,后来到2012年返回南宁工作后,很快就办了一张去图书馆的借书证,虽然我当时住在高新区,摇1个小时的公交才能到去图书馆,但好在每次可以借5本书,每本能借一个月,就这样坚持借书读书了两年。
反思:通过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比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更能让别人清楚,也更容易接受你。
「A2,规划运用」
在拆书帮的活动中,我们一般都要用三个标签来做自我介绍,下次介绍我的“爱健身”标签的时候,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大家认识我,故事内容如下:
之前在广东佛山的一家韩资企业工作,公司虽然小,但韩国人却舍得在公司里建了一个小型的健身房,而且是不锁门也无人管理的,所有员工都可自由出入,可惜的是经常无人问津。因为我住在公司,后来有一段时间想,反正晚上下班后也没事,何不去健身房锻炼一下呢?就这样我一个人每天晚上坚持去锻炼。过了一个月,公司的总经理(他是韩国人,也住在公司)也来锻炼,并且跟我说,他看我每天都坚持来锻炼,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然后在我的影响下,总经理也变得经常来健身房锻炼,到我后来申请离职的时候,他一再挽留,说我是一名优秀的员工,可以考虑给我加工资,但我还是决定了离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