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买的小西红柿,来,多拿几个。”刚进入电梯,小禾就收到同事的好意。
“谢谢,那我就不客气啦。”小禾一边伸手抓了两颗西红柿,一边心想,下次给她带点什么。
“再来点。”同事笑道。
“可以啦,谢谢!”小禾下了电梯。
这位同事所在的部门同小禾的部门交集颇多,通常是同事前脚提供资料,后脚就问小禾要成果。火急火燎催促小禾加班加点之后,成果捏在自己手里又杳无音信了。
然而,工作之中的诸多不满,并不妨碍女生工作外的友谊。大家有了零食会互相分享,平时交流带娃心得,穿新装互相吹捧一番,有了好吃好玩的信息也会第一时间互通有无。真可谓,友谊海海啊。
讲到友谊的缔造者,零食绝对首当其冲。
“民以食为天”,加之工作压力较大,加班没有饭点,零食成了许多办公室女性包中必备。
小禾的新同事是个工作认真,爱笑爱闹的小姑娘。除了工作态度没的说,长相甜美,性格讨喜之外,她还有一个特点:特别爱吃零食。买起零食来毫不手软,还爱与一同加班的同事们分享。这样的新同事谁会拒绝,没多久就跟同事们打成一片,转正投票全数通过。
分享零食除了能够表示友好之外,零食本身也是制造话题、调节气氛的法宝。“口味不错啊,哪儿买哒?”“你再尝尝我的。”一来二去,同事之间就熟络了,慢慢敞开心扉聊点旁的事,也就很自然了。
有一句话叫“吃人嘴短”,这话用在职场也完全说的通。小禾和她的同事的“一口零食泯恩仇”,以及之后工作中两人不再互相责怪,转而顺畅对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再者,零食的分享是人品的一种体现。“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传统,有来有往,这样的朋友才交的长久。
于是,零食的功能,除了解馋饱腹之外,也成为了职场一种社交手段。
小禾母亲的一个朋友刚出国时,举目无亲,那个年代又讲究节省。穿戴和用品,那位阿姨都想方设法节约,唯独每天中午那一餐,一定要带足美金,争取和同事一起吃。这并不是面子问题,而是快速进入社交圈的方式。
小禾出国求学时也面临过同样的选择:自己带饭吃,或与同学一起买饭吃。向长辈学习,果断选择融入,小禾比自己带饭的中国学生更快学会语言沟通,总能更及时了解学校政策,并与同学打成一片。
新东方的俞敏洪分享过他一个室友的故事。这哥们儿每周带6个苹果,室友们很开心,以为是带来给大家分食的,结果那哥们儿一天吃一个,一周刚好6个苹果。最终在宿舍也没交到一个朋友,倒是因此成了“网红”,被俞老爷子拿出来调侃。
女生和女生,男生和女生,都可以以“零食会友”。而男同事的扎堆吸烟,也有同样的功效,即在休息的同时,交流沟通。
看来,小小的零食,还真藏了大大的学问。不拒绝,不多占,懂得分享,你来我往,此乃“零食之道”,也是人与人最基本的行事准则吧。
网友评论